因為中東戰爭,前陣子猛看電視、報紙的人,大概都會有一種相同的感覺:新聞畫面都很匱乏,而且各台、各報的新聞都很相像--只是有的報多、有的報少而已。
如果再仔細分析,便可以知道那不是感覺,也不是好像,而是真的。
戰爭是最黏人的新聞,各媒體必然卯足勁去挖、搶新聞,事實上它們也是那麼做了;從戰爭一起,台灣各主要媒體已派出二、三十位記者,勇敢地上「戰場」。
那麼為什麼媒體呈現出來的仍是這樣「匱乏」呢?
只能炒冷飯
其中有兩個主因。第一,台灣媒體缺乏經營中東新聞的第一手經驗,大多數派出的記者在這方面的知識及歷練亦不足,何況這次涉入戰爭的各國,對新聞報導均採嚴厲的管制策施。
第二,在國際重大新聞上,台灣媒體一向依賴主流國家的主流媒體,這次中東戰爭更不例外,而這些主流媒體,這次亦遭受前所未有的新聞管制,源頭被卡住,台灣的媒體便只能炒冷飯。
這兩個主因終結都涉及到新聞管制這個關卡。
伊拉克的新聞管制是意料中事,美、英、法諸國平時雖高舉民主大旗,戰時略施新聞管制亦是理所當然,但像這次這麼重大、而人們又亟欲瞭解真相的戰爭事件,卻施展前所未有的新聞管制,實是稍有過分。更奇怪的是,這些國家的新聞界向以桀傲不馴、出奇制勝出名,這次居然一味被各該國政府牽著鼻子走,成了政府的宣傳機器。
斯國、斯事、斯媒體,竟然會產生如斯的結果,可見國家機器的威力;更令人不禁感懷,新聞媒體的自由之戰,還會多坎坷。
另外,由於有感於西方國家資訊霸權操控所產生的後遺症,許多第三世界的小國,自一九七0年代中開始,即高喊建立國際新的資訊秩序,並透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運作,達成部分抵制資訊操控的目的。
而我國政府及大小媒體卻似乎渾然不覺,三、四十年來,但知一味攀緣西方主流國家的主流媒體,遇事則將其傳播的訊息,照本宣科一番了事。即使和亞非一些更弱小國家相比,我們似乎也缺少反省力與自主性,以及做為一個國家應有的那麼一點「骨」氣。
曲折的媒體自主戰
這次中東戰爭,國內媒體派出二、三十位記者前去採訪報導,這是反省力、自主性和有骨氣的表現,但從他(她)們倉惶上陣的行為,以及個中盡多生手的事實,可見國內媒體體質的脆弱,更令人不禁感懷,這場國內媒體的自主之戰,還會多曲折。
許多新聞學的書本裡,常常提到媒體自由與自主的重要和意義性,有時讀來總覺得陳義有點虛玄--尤其是在太平無事時。但從這次新聞媒體採訪報導中東戰爭的經驗裡,卻讓人真實地感覺它的存在和意義;而且也令人領悟到,這場媒體的自由與自主的爭戰,還真有得打。
(鄭瑞城為政大新聞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