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洋洋灑灑的學生校外獲獎記錄,很難置信新北市三峽區北大高中才創校剛滿一年。位在三峽北大特區,北大高中經過近四年籌備,正式在2014年8月招收六班,共220位高一新生,包括數理實驗班、英語實驗班各一班。
數理實驗班
機器人選拔賽創佳績
2014年,北大高中數理實驗班高一「機器人專題研究課程」的十位同學,聯手在全球三大機器人比賽聯盟之一的「第一樂高聯盟」(FIRSTLegoLeague,FLL)臺灣選拔賽抱回兩項大獎,分別是「機器人程式設計獎」第二名、「機器人任務表現」第八名。
要在這項專為9至16歲學生舉辦的比賽獲獎並不容易。比賽分初賽、複賽兩階段,學生必須先設計機器人結構、撰寫驅動程式,再以樂高「心智風暴」(Mindstorms)積木為素材,實際組合出機器人,然後將記錄機器人完成任務的影片送交主辦單位,供初賽評審遴選。
通過初賽的團隊,才有資格參加複賽:在限時150秒內,現場執行「機器人任務」;口頭簡報機器人結構與設計特色等,並接受評審的中、英文口試,與其他參賽隊伍一較高下。
代表參賽的十位北大高中數理實驗班高一同學,先前不曾接受機器人或程式設計相關訓練,卻在具業界經驗的數學老師黃冠閔,以及鄰近臺北大學電機系教授聯手指導下,引發對機器人的研究興趣。同學為了讓機器人走得又快又穩,「我們上網找更厲害的程式寫法,也從國外網站找資料讀,弄懂專有名詞。」同學說到當時生吞活剝各種原文資料的辛苦,眼神透露著自我挑戰成功的振奮亮光。
初完成的「第一代」機器人還有改善空間:它行進時會左右搖擺,路徑接近「Z」字,加上「心智風暴」套裝積木所附的輪子較小,機器人容易因重心不穩跌倒,「如果機器人在比賽現場翻覆,我們跑去撿的時間也要計算,會影響成績。」
「耗時」的問題勢必得解決。幾經研究,機器人在加裝「顏色感測器」(colorsensor)後,終於學會辨識畫在地板上的路線,開始直線前進;行走的穩定度,也在同學上網找到「已絕版、比較貴」的大輪子後,得到改善。
備賽過程彷彿「過五關」,跟著老師摸索機器人、程式設計已是高難度,同學還要準備英語口試,他們靦腆的說自己的「口語能力沒有英語實驗班那麼好」,其實密集搜尋、閱讀、思考原文資料的過程,正是最好的準備。結果也證明,以英語說明團隊親手打造的機器人,並不如想像困難。
以英語連結世界
學外語長見識
「雙語教學」是北大高中的重要特色,除了英語實驗班有特定師資與教學設計,英語老師也針對全校同學,儘量創造英語使用情境。影響所及,在創校一年間,學生已有不少國際交流經驗:高一英語實驗班接待美國猶他州等多所高中來訪學生,親自以英語為訪客導覽三峽老街。
從比賽成績看,北大高中同學的英語實力也不容小覷。由廣達文教基金會主辦的「The My Town Launch Competition 2015」,同學遠赴希臘雅典,代表臺灣(另一所代表學校為南山高中)與來自英國、孟加拉、加拿大、上海、希臘的八所學校學生,以自選議題同台競賽,評分重點為學生的批判思考與創新表達。
結果,在大會所設五個獎項中,北大高中獲得三項團體獎,其中三位學生亦獲得「Top Online Contributors」個人獎項,為北大高中成立第一年寫下難忘紀錄。
2015年寒假,老師指定了一項分組英文作業,請同學以五、六人為一組,共同完成八分鐘長度的介紹臺灣英語簡報,這是為即將在3月中旬與英國、波蘭、南非等地學生遠距展開視訊交流的「make friends」活動,提前暖身。
開學後,經過一輪校內的觀摩選拔,再由一組同學整合數組優勝簡報,代表北大高中與其他國家「make friends」,學生從美味小吃、有趣禁忌(例如筷子不插在碗裡、吃魚不翻面)、流行音樂等不同生活切片,讓遠方的朋友認識臺灣。
同學們不僅勤練英文,他們安排的簡報細節裡,處處是交友善意:他們將交流國家的國旗畫在自己臉上,還為新朋友跳了自己編的舞,最有趣的是「吃泡麵給他們看」,雖然有些無厘頭,但竭盡所能介紹自己的年輕熱情,實在可貴感人。
學生透過活動打破刻板印象,恐怕是更值回票價的意外收穫,「原來英國人不全是『白』的,南非人也不全是『黑』的!」同學說,這次的英國學生代表恰巧是非裔,而他們過去總以為包括南非在內的非洲人,都有黝黑膚色。一次八分鐘視訊國際交流的親身體驗,鮮活了地理課本裡民族融合、種族隔離政策的描述,語言果然是通向世界的窗口,從學習英語出發,學生的獲得卻難以細數。
假日課程「大師班」
學生領略知識之美
英語實驗班與數理實驗班同學,週末也不得閒,他們還要來校參加假日課程。外人乍聽會以為是升學導向的惡補課程,但聽了學生現身說法,會深深羨慕年輕的他們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學習機會。
假日課程的授課老師,多是北大高中師長費心邀約的大師,授課內容跳脫課本,卻真正誘發對學習的興趣。
以英語為例,英語實驗班同學特別記得臺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慶剛,「教授和我們分享他的英語發音研究,主要目的是矯正臺灣人講英文時比較『平』的問題。」劉慶剛將常見發音問題整理成表格,「我覺得非常實用,受益良多。」學生說,雖然「臺腔英語」現在還是難免脫口而出,但是劉教授提醒的發音方法「都記在心裡,不時會想起來。」
念文組卻不喜歡作文,相信會令許多人感到意外。同學說,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的寫作原則,漸漸讓他們無法感覺創作的快樂,直到聽了作家許榮哲講「什麼是小說?如何寫新詩?」同學透露,「我平常很討厭寫作文,但是在上過許老師的課之後,每次寫作我就會想:應該可以再有創意一點,不一定要寫得很『死』,像駢文那樣。」一旁聽得心有戚戚焉的同學立刻補充:「用典多,對仗工整。」
英語實驗班同學的心得,突顯了教學的啟發力量,數理實驗班同學也有類似經驗。
臺大數學系副教授蔡聰明的統計課,令數理實驗班學生回味無窮,「那原本應該是很難、很抽象的,但老師講得條理清晰,整堂課都覺得很有共鳴。」同學非常驚艷蔡聰明能從不同角度分析個別數學主題,「證明柯西不等式,他可以用統計的方法講解,也可以用二次式講,條理清晰,老師講的我們都很能理解。」學生的肺腑之言,應是對講者的最高致敬。
數理實驗班同學都對假日課程的「多元化」按了讚。聽完蔡聰明精彩的統計課,下午老師帶學生前往位於臺大的中研院數學研究所圖書館,面對為數不少的英文數學書籍,學生雖然推測「就算大學生可能也看不懂」,不過,在嘗試理解書中算式,或翻閱《看漫畫學微積分》等中文書籍後,「還是覺得很有趣。」
北大高中師長也重視學生的生活訓練,請來臺北大學外語學院老師講解國際禮儀,他們一一記得課堂上教了「餐桌、乘車、握手,還有送禮的禮儀」,老師還自掏腰包買來麵包、豬排,講解後立刻請同學上台示範,看看是否正確吃出禮儀。
再談起這段課程,學生仍難掩興奮語氣。
「我們想為學生留下哪些高中記憶?」
「日後學生想起高中三年,他們會記得什麼?」這是北大高中教務主任游鯉毓在思考課程設計、教師甄選時,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
憑著如此關心學生的初衷,北大高中師長展現令人感動的專業自信、面對知識的謙虛、積極啟發學生的熱情,並且希望如此的辦學理想能夠讓更多年輕學子愛上學習,實現師長們「『三』『鶯』『樹』子弟在地就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