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夕陽西下般的澄黃,放進嘴中卡拉卡拉的聲響,空氣中瀰漫著細絲般的芳甜……,」優美流暢的句子細膩的描述著桃子糖的滋味,透過生動文字,彷彿可以聽到聲音、聞到氣味。這是位於新北市新莊區中平國中,學生分組討論後對糖果味覺的摹寫作品之一。
事實上,這只是在中平國中以「閱讀」為主軸開展的一個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將「閱讀」視為教學核心,體驗式的互動教學,不僅弭平學習落差,凝聚師生感情;更重要的是,為孩子開啟了更寬廣的世界,並創造出屬於他們的自信舞台。
軟體先行
從第一線著手規劃系列活動
為了讓孩子從生活中感受閱讀的重要,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中平國中在施雅慧校長的帶領下,從軟體到硬體,花三年的時間,開啟了一場閱讀翻轉教育,從「心」出發的「體驗式」閱讀,於課程設計及活動中巧妙融入閱讀元素,並增設「書福窩」圖書館、英語情境教室等空間,給孩子一個能夠沉浸於「閱讀」的氛圍。
談到閱讀推廣,一般傳統的做法,多半先從硬體建設著手,也就是以興建圖書館、增加圖書來源等方式進行。然而,施雅慧卻發現,若沒有課程相互呼應、搭配,並構築「短、中、長期」的閱讀教育發展計畫,大興土木建造的場館,往往會變成使用率不高的蚊子館;加上國中學生本就有一定的課業壓力,更得從教學與課程進行根本的改變,才能提升使用頻率。
傳統的做法,即便學生閱讀量增加,也無法真正追蹤或瞭解閱讀帶來的改變及成效。施雅慧感慨的說:「相較於偏鄉地區,都會區的學校教育資源看似不虞匱乏,但在學習上仍有雙峰現象!特別是在升學競爭下,弱勢學生與社經地位較好的學生,學習條件依舊有差異,卻常常被忽略;因此,我們希望藉由閱讀,替學生扎好基礎,讓學生都能培養自學力,進而產生自信,這是中學教育應該重視的地方。」
「有閱讀的老師,才有閱讀的學生。」施雅慧相當強調這一點,當初,在改建圖書館的經費尚無著落的狀況之下,「軟體先行」成了中平國中推動閱讀的主軸,也就是先從第一線老師的教學及課程設計著手,規劃一系列的閱讀教育計畫。
以閱讀策略來輔助學科學習
創意體驗教學深化閱讀經驗
中平國中在民國101年成立「閱讀,幸福樂章」閱讀推動小組,在校長、教務主任林淑宛、閱讀教師王怡茹等核心成員的努力之下,以閱讀策略來輔助學科學習,希望藉由閱讀開創師生的無限思考空間。
因此,學校先舉辦了教師讀書會,好讓後續作業能夠順利進行,在各領域「專書導讀」師生讀書會活動中,搭配相關書籍的延伸閱讀,藉此活化老師的教學。同時,也鼓勵老師以多元評量模式,提供學生發揮思辨和批判等能力的機會,藉由發表進行閱讀心得回饋。
每一位新生剛入學時,學校會進行閱讀習慣調查,藉此瞭解學生過去的閱讀行為,並讓老師瞭解學生的閱讀狀況。而為了營造校內閱讀風氣,各班更是利用早自習時間,由班導師帶領「晨讀十分鐘」主題式閱讀活動。
此外,還有「讀報擂台pk賽」和「閱讀智慧馬拉松」闖關活動,增添閱讀的趣味與動力。
至於將閱讀精神落實於學科學習中,與閱讀密不可分的國文課,扮演最主要的關鍵角色。被師生暱稱為「嗶」「啵」二人組,在學生口中享有高人氣的國文老師鄭月寶及黃碧瑩老師,為了讓閱讀融入課程,可說是使出渾身解數。
無論是藉由五顏六色的糖果,讓學生分組進行「看、聞、嚐」行動的「糖果味覺」摹寫,還是讓學生們分享品嚐東坡肉,種種新鮮有趣的課程設計,引導學生五感投入及交流互動,讓閱讀不再只是「老師教、學生」,或是「一個人獨自完成學習單」的活動,也讓學生們對於上課有期待感。
「其實,閱讀就是一種生命經驗的累積。當學生說:『啊!這個我知道了。』有這樣的體會並與自己的經驗連結,就不會覺得上課枯燥了。」黃碧瑩說。
就讀903班的張家誠就是一例,過去一想到作文就十分發愁的他,在閱讀課程及活動的漸進引導下,對於作文已不再排斥,而同組的李伯杉更得意分享:「我的成績變好了喔!」同時,更有不少上課會對窗外發呆的同學,開始覺得課程變有趣了,從此在上課期間,再也捨不得望向窗外。
的確,這些種種的創意,無非是為了引起孩子的興趣及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在同儕分組合作學習之下,較落後的孩子也能慢慢趕上,而超前的孩子則可藉此機會協助其他成員。
硬體建設
重在創造啟發應用舞台
當閱讀慢慢融入課程之中,隨著計畫開展的硬體設施也一步一腳印的構築起來。中平國中以「藝文森林」為主題,打造「書福窩」圖書館,寬敞舒適的閱讀空間,成了學生們探索自我的新舞台,館內設置了「才藝展演區」,提供學生以動態表演方式分享閱讀心得,成了一大特色。
其實,「閱讀」在中平國中,並非靜態的名詞,而是可以分享發表的動詞。「中平演藝─動態閱讀」透過戲劇表演規劃、劇場專題研究等型態,轉化成學生可以應用、可以發揮的精彩課程。
表演藝術科蕭博勻老師以尋找最純真的自我,並對青春期的孩子有啟發性的世界名著「小王子」為劇本,指導學生通力合作,完成戲劇演出的任務。每位同學在這齣戲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及任務,不管是聲音演員也好,還是負責海報、道具、紙偶創作,都得對劇本有通盤的認識及瞭解,而在演出成功謝幕後,孩子也因同儕、校長、老師們的回饋,獲得了自信與成就感。喜歡閱讀的孩子,會直接反映出優於一般人的語文能力。而事實上,語文能力可以說是學習所有學科的基礎,特別是在對非母語的英語學習上,更是如虎添翼。
在國文課程先行後,再把閱讀教育的理念應用在英語課程中,除了主題式的引導閱讀,增加學生們的字彙與閱讀能力外,「如何使用英語」更被看重。
有鑑於語文的使用需要有好的環境催化,中平國中新建英語情境教室,並將它命名為「Travelers」。施雅慧補充說:「現今旅遊已是十分普遍的事,藉由旅遊的情境體驗來學習英語,除了比較生活化之外,更可增加空間的使用率。」
在此構思下,「Travelers」英語情境教室是從一個經常旅行世界各國的旅人視角出發,藉由情境教室所呈現的捲軸內容及意象,模擬旅行者周遊各國在「食、衣、住、運動和娛樂」等方面,會遇到的生活情境並練習對話。
引導學生勇於開口說英語之餘,「更重要的是,藉由『旅行者』的學習場域與氛圍,促使學生對未來產生夢想與理想,讓英語成為打通世界的利器。」英文老師陳美珊說。
老師與家長
兩大支持關鍵
當然,無論軟硬體如何升級,老師與家長永遠是最重要的支持力量,特別是要進行變革時,老師與家長的全心投入,才是成功的主因。
事實上,一開始提案要推行閱讀教育計畫時,也曾有質疑的聲音,包括:「早上排複習小考已經考不完了。」、「我不是國文老師,怎麼指導學生閱讀呢?」
「許多老師其實都具有相當優秀的能力,但經驗不足或是有趕進度的時間壓力,加上平時許多現場教學的資料或教案都沒有習慣建檔,對於經驗的傳承顯然為一大損失;又或者有些教師太過謙遜,不好意思主動分享,也造成教師之間專業知能溝通不足。」施雅慧說,但在閱讀推動小組成立後,很多事情一點一滴改變,老師們會互相交流、互相打氣,就連看似與閱讀關聯性不直接的學科,老師們也自動發起改變。
以「英語歡樂營」的活動為例,目的在於鼓勵學校老師能夠一同學習英文。「舉辦之初,很擔心老師們會沒有興趣參加,但後來實際開辦之後,發現上課效果很好,大家都很願意一起參與。」陳美珊說。
不僅如此,當教學方式、態度開始質變,呈現出的成果更是相當令人欣喜。
邱奕愷、陳義勛、盧昱錡等同學,就不約而同訴說著對老師的感謝,更感性分享老師對自己帶來的改變,每天一點一點的閱讀後,不僅增強閱讀理解力,就連閱讀速度都變快了。因此,無論是成績的提升、學習態度的改進,或是與老師同學間更親密的互動,都為他們帶來學習的樂趣及自信。
也因為孩子有了這樣的轉變,慢慢的讓家長體認到閱讀的重要,進而願意支持學校。「在小細節上用心、著力,家長都看得見的。」施雅慧說。
推動閱讀教育是一條需要持續及堅持的路,中平國中並不躁進,先改變課程與教學軟體,再改造閱讀空間硬體,循序漸進、有策略的為孩子注入閱讀力的養分,這樣的做法是出自於衷心的期望:學生可以透過閱讀,產生帶得走的能力,未來不管遇到什麼挑戰,都能夠勇往直前,找到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