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本文的目的並不是要討論如何解決台灣現在立即面的問題,及找出可行的政策,作者在此處想要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明台灣現在面對長期與結構上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比短期下如何解決現在的問題,可能更為重要。
經濟整合快速 台灣須迎頭趕上
首先,從國際經濟結構的變化來看,從2000年左右開始,做為國際貿易自由化之首的WTO在運作上出現障礙之後,國際上開始大量出現兩國之間洽簽的自由貿易協議(FTAs),現在在WTO規範下簽署的雙邊FTAs已經達到500多個。另外,多國之間洽簽的多邊自由貿易協議也大量出現,在亞洲先是有以東協十國為主,再與其周邊六個國家洽簽的東協十加六,現又要擴大成為「區域綜合性經濟伙伴協議(RCEP)」;然後還有以美國為首的12個國家在協商中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PP)」、中國大陸建議的「亞太自由貿易協議(FTAAP)」,以及由美國和歐盟在協商中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協議(TTIP)」。
這些都再再顯示出全球與東亞地區在進行快速的經濟整合,而台灣是一個標準的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國際貿易對台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現在國際之間的經濟整合如此快速,台灣卻無法順利的參與其間,因此讓台灣的出口商品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加強研發能力 力抗「紅色風暴」
其次,再看大陸因素對台灣的影響。1990年代初,台商大量對大陸投資,在大陸建立重要的生產基地,同時也把許多的原物料出口到大陸子公司,造成台灣對大陸的巨額貿易順差。而同時,由於大陸台商把這些原物料加工之後,再賣到第三國,因此大陸也同樣享有很多的貿易順差,這就是所謂的互惠雙嬴。但是,隨著大陸生產技術逐漸提升,大陸台商在當地購買原物料的比重就愈來愈高,對於台灣進口的需求就愈來愈少,出現所謂的進口替代現象。現在更進一步的是,大陸生產的原物料甚至取代台商在國際市場上地位,這也就是最近很紅的「紅色供應鏈」的說法。
其實,兩岸生產從原先的垂直分工逐漸變成水平分工,這是可以預期到的,因為大陸的技術一定會一步步跟上來。問題在於,台灣的企業是否有能力加強自己的研發能力,不斷保持自己的技術,如此才有可能在兩岸產業競逐下,維持技術的領先。
另外一個問題是,由於大陸市場規模很大,他們國內對於許多產業的投資規模經濟很大,一不小心就會出現過度投資的問題,從而不但造成其國內過度生產的問題,也使得其周邊生產類似產品的國家和企業蒙受重大損失。比方說,當大陸大量投資在LED產業時,就會大幅壓低LED產品的價格,而造成台灣LED產業的重大損失;再比方說,過去幾年大陸大量投資在太陽能產業上面,造成太陽能產業的過度投資,也直接造成台灣太陽能產業的重大虧損。現在大陸又有多間的8.5代面板廠在興建當中,未來幾年當這些面板廠的產能完全釋放之後,未來國際面板的價格必然又將面對一場血腥的競爭。
建立自我品牌 提升競爭力
最後,再看台灣本身產業結構的調整。在過去這些年當台灣企業轉到大陸投資時,在台灣的製造業升級太慢,不易擺脫自大陸追兵的競爭。尤其是台灣以發展代工業為主,現在幾乎完全依賴吃「蘋果」維生,這是風險非常大的一種生產結構,萬一哪一天「蘋果」出現問題時,台灣的電子產業就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所以,台灣一定要設法建立自己的品牌,雖然自創品牌非常不容易,而且風險也很大,但是政府應該與民間企業合作,一定要大手筆的建立幾個台灣的品牌,並自己建立國際與大陸的通路,如此才不會讓自己的存活永遠掌握在別人的手裡。
整合開放 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最後,1990年代台商製造業開始到大陸投資的同時,台灣本土製造業開始轉型到服務業,然而服務業只提供大量的就業,但無法提供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比方說,超商數目大幅成長,提供非常方便的服務,但是其聘人員的薪資卻相對較低;再比方,最近幾年台灣觀光產業也快速成長,但是其提供的就業也是薪水相對較低的工作為主。
既使是金融產業也因為市場擴大不易,而無法提供較多高薪的工作機會,比方說,台灣銀行在台灣大約有400到500個分行與子行,因此創造400到500個分行行長等較高薪的工作機會;相反的,中國大陸四大銀行之一的中國工商銀行在大陸有1萬多個點,因此他們提供了非常多高薪的金融工作。因此,如果我們可以加速開放金融產業到大陸投資,如果台灣銀行在大陸也能設有500個分行或子行,就可以在台灣聘用500個行長到大陸工作,就可以創造大量高薪的工作機會。
總而言之,在國際經濟快速整合的情況下,台灣一定要積極的參與其間,因此我們必須要加速與其他國家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也應該儘速參與各種多邊的自由貿易協議,而兩岸的關係也是如此,一方面立法院應該儘速通過服貿協議的審查,另一方面,兩岸也該儘速完成貨貿協議的簽署,讓台灣產品維持在大陸市場上的競爭力。最後,除了市場開放之外,台灣的產品、企業與產業都應該要不斷的進行研發設計,並且設法創造自己的品牌與通路,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才能在面對競爭的國際環境中找到永續生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