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青年失業問題東亞之最,該怎麼辦?

知識與經濟論壇

李誠
user

李誠

2015-08-31

瀏覽數 21,400+

台灣青年失業問題東亞之最,該怎麼辦?
 

本文出自 2015 / 9月號雜誌 景氣急凍 猛藥在哪裡?

2013年台灣20~24歲青年失業率是13.75%,15~19歲是9.65%,25~29歲是7.11%,而全體失業率在2013年只有4.18%,即便2014年下降到4%以下,但青年失業率仍沒有改善。

近年來全球的青年失業率都在惡化。本以為人口老化、少子化與入學人口、教育程度的提升、技術提升後,能解決青年失業問題,結果並沒有解決,相反的愈來愈惡化。

國際機構的推測,除開發中國家,未來青年人的失業率會下降,其他地區都在上升。

例如近年來南韓青年失業率也大幅上升,主要是他們大學太多,而韓國大學畢業生又都不願意進入中小企業工作,因為中小企業的薪資低,薪資福利少,晉升機會欠佳。加上南韓年輕人也不願創業,他們與新加坡人一樣忠心於大企業但無創業精神,政府也推行過青年創業計畫,但沒有成功。

高教發展快 產業升級沒趕上

只是,當韓國等地方青年失業增加時,為何台灣青年失業問題,還是比日本、南韓、新加坡嚴重?

原因是台灣大學入學率很高,考不進大學比考上大學更難。高學歷導致年輕人許多工作不想做。

分析台灣青年失業率結構,與歐美不一樣。因為台灣年輕人每個都大學畢業,低學歷、低技術的工作都沒人想做,只好被東南亞、印度、中國大陸所代替。台灣的勞力密集產業工,也不少外移海外。

但台灣的高等教育發展快速,培養出來的高端人才,卻不能全為企業界吸收,因為台灣的產業升級並沒有趕上台灣高等教育青年的供給速度。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加上年輕人價值觀改變,寧願從事服務業,如零售業、餐飲業、旅遊業、銷售業,這些服務業生產力較低,薪資偏低。至於技術勞力工作,又是多數年輕人排斥的。

台灣從工業社會進入服務業社會,但服務業結構沒有大幅提升,未能大幅發展知識密集型,出口型服務業也沒有發展,因此未來的解決方法包括:

1.產業結構提升,讓高教育程度人才充分利用。

2.後段班的大學畢業生應給予他們實習機會,辦理企業實習的課程,產學合作。

3.低教育程度者沒有了體力工作,應該給予德國的師徒制。

4.辦理就業補助。對15~24歲青年失業六個月以上者,應給予就業訓練與就業補助一年或更多,以便企業能雇用他們。

5.使用非典型就業方式使他們取得工作經驗,但要有漸進的福利與保障,使他們在三年後能進入正軌工作。

6.找出求職者與企業間的差別,給予適當的訓練,補上求職者的缺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