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為首長評分 非人為所能操控
顧名思義,施政滿意度調查是縣市民幫首長打分數,而城市競爭力反映的是縣市根本實力,因此各縣市在兩份調查的排名會不一致。例如台北市幾乎每年都獲得城市競爭力第一名,但歷任台北市長滿意度就因人而異。
除上述兩項一年一度調查,《遠見》深信閱讀是人才培養的根本,每隔兩年還會進行一次縣市閱讀大調查,報導各縣市的閱讀推廣狀況。
另外,隨著社會趨勢與議題轉變,《遠見》也會不定期進行不同調查。例如近年來苗栗縣與一些縣市發生發不出薪水的問題,讓社會大眾與一般輿論非常關心縣市財政惡化。但其實苗栗負債增加問題,《遠見》早在2012年7月的22縣市債務總體檢中,就已經揭露。
又如近年來全球各城市紛紛走向智慧城市,《遠見》經過長期收集資料,也在2015年4月推出全台22縣市智慧城市大調查。
這一切報導、調查與評比的背後,是《遠見》做為一個媒體,對台灣地方發展的重視。
無奈的是,近來由於前苗栗縣長劉政鴻曾得到《遠見》縣市長施政滿意度5顆星,因此部分不明就裡的電視名嘴與部分網友竟質疑《遠見》的調查,指出為何苗栗縣財政破產,仍能得到五星評價?
但這完全就是倒果為因的不實指控。
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就是各縣市民眾幫自己的縣市長打分數,僅是反映調查當時各縣市民的主觀評價,完全是「民意」調查。每個縣市長的滿意度高低絕非《遠見》內部可以左右與竄改,禁得起外界檢驗。
若縣市長施政有懈怠、貪污舞弊或失去民心的作為,根據《遠見》調查的歷史資料,民眾對縣市長的評價星等,也會隨民意起伏而升降。星等滿意度就像是一面忠實鏡子,反映地方民眾的真實感受。
以最近「發不出薪水」的苗栗縣為例,前縣長劉政鴻擔任縣長後(2005年12月20日就任),首次列入《遠見》施政滿意度調查是在2007年,當時他的成績只有3顆星(當年最低2星),2008年是4顆星,2009年至2012年為5顆星。
但是2013年已降為4.5顆星,2014年更是吊車尾,22縣市倒數第二名,只有3.5顆星(當年最低3星)。顯示《遠見》調查結果,反映當時縣民對縣長的主觀評價。
遺憾的是,因為苗栗縣發不出薪水,部分名嘴就質疑多年前《遠見》調查的公正客觀性,甚至傷害《遠見》信譽,實在是顛倒黑白是非。
七刊調查雷同 為何卻獨批《遠見》?
其實,劉政鴻在《遠見》調查5顆星的那幾年,也就是2009年到2012年期間,不包括《遠見》,國內還有三家報社與三家雜誌社,總計六家媒體,也曾在那段期間針對縣市長施政滿意度做調查,結果均與《遠見》大同小異。顯示當時他獲得縣民普遍肯定。
2009至2012年間,在其他六家媒體的調查,劉政鴻也大都名列前茅,只是各媒體呈現不同。
《遠見》是以星等族群排名,也就是最高滿意度族群為5星,每年約四到五名,不是固定人數,其他媒體則是依序排名(1、2、3等),所以只要排名其他媒體前5名,就等同於《遠見》5星首長。
為什麼《遠見》會採用集群?那是經過經驗累積,有些首長分數差距在誤差範圍內,若是依序排名,反而失真。因此,才採用群組,在同星等類的首長,分數接近。
根據2009年國內另外一家雜誌的「縣市競爭力調查」文中指出,「以今年縣市長滿意度擠進第三名的苗栗縣長劉政鴻為例,劉縣長榮登台灣最努力發展觀光業與創造新工作機會的縣市長。」
該雜誌又在2012「幸福城市調查:縣市長滿意度」中指出,「以進步最多的首長苗栗縣縣長劉政鴻為例,強調領導統御、目標明確,讓他在施政滿意度表現上,迅速從受傷慘重的大埔事件中翻身,奪得第三(68.8分)。」
另外,2011年2月20日,某週刊發布全國17縣市「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劉政鴻以72.9%滿意度獲得第二名;該週刊2012年的縣市長施政滿意度,劉政鴻也排名第三(73.5%)。
2013年,另一家週刊也進行全台縣市長滿意度調查,劉政鴻也是排名第四。該週刊在2012年的縣市長大調查中曾寫道,「劉政鴻執政六年來爭議不斷,大埔整地衝突、馬家庄風波……。然而……都無損他在縣民心中的高支持率。」
刻意抹黑有業務介入 更是無的放矢
如今部分名嘴與網友卻以2015年苗栗發不出薪水的客觀事實,來質疑多年前的民調結果,顯然有失公允。
尤其部分名嘴刻意抹黑《遠見》的調查,是苗栗縣財政惡化的元凶。甚至質疑《遠見》調查是受業務影響,那更是無的放矢的指控。
其實劉政鴻也曾是《遠見》3星、3.5星、4星、4.5星的縣長,為什麼部分名嘴只強調他是5星縣長,是否故意以偏概全?
尤其,《遠見》早在2012年7月雜誌,就針對22縣市債務進行總體檢,當時調查顯示,苗栗縣不僅是全國人均負債第二高(7萬2016元)的縣市(僅次於高雄市7萬8713元)。同時也是債務增加最多的縣市,增加金額為243.16億元(刊載於《遠見雜誌》2012年7月號頁130)。
2012年《遠見》即報導,由於苗栗縣大量投資基礎建設,除中央補助外,還要自籌配合款及各種經費,造成債務快速增加。現在有人責怪《遠見》未善盡媒體責任,顯得十分荒謬。
為什麼這些名嘴不說,《遠見》是台灣最早點出苗栗財政惡化的媒體之一?當《遠見》報導苗栗縣財政隱憂時,今天夸夸而談的名嘴們,當年在哪裡?
其實,《遠見》除每年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外,也針對城市競爭力做調查,藉近百個不同構面的硬指標數據來評鑑城市競爭力。
以2009年至2012年間為例,苗栗縣城市競爭力成績並不理想,在全國19縣市(扣除離島三縣市)排名,分別是第8、14、15、17名,跟同時期劉政鴻的施政滿意度星等並不一致。為什麼部分名嘴們卻不引用這項《遠見》的調查數據?顯然未做足功課。
《遠見》城市競爭力指標更從2011年加入地方財政評比,2011年至2014年,苗栗縣財政表現從第九名掉到倒數第二的18名,2014年為第17名。
過去,在劉政鴻未發生大埔事件前,大多數輿論均讚揚他讓苗栗脫胎換骨。例如某大報在2008年11月23日發表名為「縣市長們何不與劉政鴻比賽?」的社論:「劉政鴻的努力,苗栗縣民是看到了;其他縣市首長若也能看到,何不拿出創新點子來和劉政鴻比賽一下,大家各自拚產業,拚觀光,這才叫做地方施政的『向上提升』!」
以過去評論現在 有失公允
如果,以目前苗栗縣的現況來評論當時社論是錯的,同樣也有失公允。政治是變動的,主客觀局勢隨時在變遷,任誰也不能用今天的現實去指責多年前的調查結果。
就像一位大學生在校成績優異,師長對他均讚譽有佳,畢業後上班卻盜用公款,是否過去曾經讚美過學生的師長,都要對他今天的行為負責任、道歉?
再以電子、平面媒體或各種機構的調查為例,政治人物的調查成績也是跟著民意起伏。2008年馬英九總統民調成績曾經超過60%,現在只剩下10幾%,是否當初發布過馬總統高民調的機構,都要對他現在的作為負責、道歉呢?
遺憾的是,每次只要一提到苗栗縣的問題,部分不明就裡的名嘴或部分網友總是以似是而非的言論傷害《遠見》的信譽。
將來《遠見》會繼續善盡媒體的責任,並虛心接受各方指教。但對於不實指控或惡意抹黑,也會據理力爭,追求公義與真相。僅就此聲明,以正視聽。
針對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
《遠見雜誌》四點聲明
一: 《遠見》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顧名思義,是當年度縣市民對縣市長的民意調查結果,反映的是各縣市民意。不受《遠見》內部、任何縣市長個人、政黨、政治人物能左右或竄改。
二:《遠見》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跟業務預算絕無關連,禁得起外界檢驗。
三:《遠見》做為關心台灣發展的媒體,非常重視縣市的施政品質。除一年一度的縣市長滿意度調查外,另外還有一年一度多達近百項教育、財政、環保、經濟等多面向硬指標,綜合評比的「城市競爭力調查」。及兩年一度的縣市閱讀大調查,與其他不定期的智慧城市調查、地方財政調查等。 呼籲外界若要引用《遠見》的縣市調查,應一併參考這些主觀與客觀、政治性與非政治性的調查。而非偏頗引用某一項調查,延伸錯誤解讀、誤導大眾視聽。
四:台灣整體社會、政治變化快速。政治人物的表現會改變,民意也會改變。《遠見》每項縣市相關調查,均只反映當年度狀況。若少數有心人故意用今天的現實來指責多年前的調查結果,顯然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