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爆發生前,今年35歲的陳冠榮原本在台北市萬芳醫院上班,正準備腎臟內科執照考試,主管替他留好主治醫師的位子,跟女友也論及婚嫁,眼前有穩定的人生道路等著他。
可是,去年8月1日清晨,媽媽李春桂在電話中傳來噩耗,告知父親陳進發成為氣爆罹難者之一,讓他的人生規劃就此轉向。
趕搭早班高鐵的路上,陳冠榮想起跟父親最後一次通話,是在談論罹癌里民的轉院與安寧照護,父子倆還起了點小爭執。
事實上,當過七屆里長的陳進發早就卸任,但只要里內有任何大小事,他總習慣到場關心,因此氣爆前出現異味,他一如往常主動出去了解狀況,沒想到因此失去了寶貴生命。一想到這,陳冠榮忍不住在高鐵上哭了。
可是,他跟媒體偏愛報導的受難者家屬,總在鏡頭前展現悲憤情緒,截然不同。
當天回家後,看到媽媽已然失神,身為長子的陳冠榮毅然扛起災民自救會的重擔。「當然我完全不能自理,家裡又一堆電話跟里民的詢問,突然間,冠榮就把電話接走了,」接續丈夫之後選上里長的李春桂回想。
難得的是,陳冠榮一路走來始終維持理性,很少對特定單位大肆批評,甚至曾表示在事發原因尚未水落石出前,貿然對被認為肇事的李長榮化工執行假扣押,可能影響其眾多員工生計。
他認為長遠來看,地下管線資訊混雜與管理權責交代不清,才是嚴重問題,而出於保護隱私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也使第一時間救災與資源分配綁手綁腳。
延續使命 尋回社區生命力
問他怎麼能在人生遭逢劇變時,依舊如此冷靜?陳冠榮坦言,長年的醫師訓練,常面對家屬的悲傷,讓他學會先拋開個人情緒,成為別人的支持力量。
他知道自己的發言有影響力,必須謹慎,不想造成群體情緒失控。失去至親的苦酒滿杯,只能偶爾在夜深人靜時暗自獨飲。
談到一年來的感觸,陳冠榮對外界充滿感念,各種湧入的愛心資源不在話下,他更感謝萬芳的主管義務幫他介紹高雄職務,目前服務的院方也貼心地將每週工作集中在3天,讓他好利用剩下時間處理災區事務。
最近,他招攬許多藝術家來災區彩繪創作,讓氣爆意象成為地方文史的一部分,藉此尋回社區生命力。帶訪客漫步自家後方巷弄時,陳冠榮不禁感嘆:「災難發生後,才發覺從小住到大的社區,原來已如此老舊。」
知道氣爆屆滿週年,自己將面臨無止盡的鎂光燈追逐,陳冠榮選擇在7月底赴美訪友散心。臨行前,經他多次奔波、協調,終於跟市政府及廠商談好32位罹難者的和解金額(每位1200萬元),算是替整起事件畫下一個暫時性的里程碑。
「金額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讓事情趕緊落幕!」陳冠榮希望災民儘早走出悲情,讓生活重回軌道,因為,大家往後的人生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