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Eddie Sobene並不灰心,有如DJ帶動氣氛,「Let's try one more time...One, two, three, go!」
學英文不再是應付考試,更不再是應付填鴨。在台灣,這種「互動式情境教學」愈來愈常見。
軟硬體兼備 彷彿置身英美國土
例如新北市教育局推動提升國中英語教學計畫,已補助47校打造情境教室,讓國中生採浸潤式學習,塑造全英語教學情境。
江翠國中是率先開辦的學校之一。兩間英語情境教室分別以紐約、倫敦為主題,從外觀到教室內的情境窗簾、牆面彩繪,都充滿英美元素。
例如倫敦主題教室外側,就站著接近真人比例的白金漢宮衛兵,教室內還有座紅色電話亭。再來到紐約主題教室內部,天花板就是一張特大美國國旗,教室燈光鑲嵌旗上,與國旗上象徵「北美50州」的50顆星星錯落有致。
連教室旁的女廁,都布置成「英語情境廁所」。校方選定愛麗絲夢遊仙境主題,彩繪牆面上布滿經典對白、圖案,將英語經典文學導入日常生活。
教室內硬體也非常現代化。180度環景投影設備及電子白板,讓教師運用多媒體上課更便利;六角形的書桌設計,則方便小組討論互動。
「講錯沒關係,不能怕丟臉!」江翠國中校長郭月秀指出,「全球化的時代,總不能以後到國外還只會說『How are you』吧!」
例如,Eddie Sobene就常運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播放圖片、影片,搭配競賽,提高學習動力。學生舉手以英文描述文本,就能累計積分。
即便文法不夠正確,無法以完整句子描述圖片內容,老師也會鼓勵「講一個單字也可以」。
在他的班級,每次上課至少要有2∕3學生開口說英文;若沒人主動,就透過抽籤點名。只要敢開口,就算答錯、單字拼錯,通通加分!
Eddie Sobene回憶,曾教過一名7年級學生,不論師生兩人再怎麼努力,這名學生就是無法開口說,整整一年,連單一詞彙都說不出口。
一年後,他不再任教於這個班級。令他驚喜的是,在校內遇到這名學生時,竟主動跟他打招呼,還能說「What are you doing today?」
敢講贏一半 擺脫「聾啞英文」窘境
這不是個案。郭月秀觀察,部分學生兩年前會閃躲外師,因為不知該說什麼;如今,多數學生已「進階」到會主動跟外師打招呼,甚至連工友也加入這股英語學習熱,喜歡在課餘時間拉著外師,簡單「哈啦」幾句英文,練習簡單對話。
另一名外師Jeremiah Connell也有獨特教學方式。學期初、學期末,所有學生都必須和他進行一次「一對一英語對談」,以利掌握學生程度。
他觀察,班上有3%至6%的學生全學期不開口說英文,但透過各種互動方式,已看見顯著進步。值得注意的是,幾乎不會說中文的Jeremiah,白板上留下不少超出國中程度的單字,例如「metaphor(隱喻)」「addictive cycle(沉迷)」等。
他解釋,許多學生下課後會找他聊天,雙方多半透過比手畫腳、上網查圖片,達到溝通之效。他靈機一動,索性將關鍵字寫在白板上,再讓學生當「小老師」,寫上中文翻譯。
一名8年級學生回憶,兩年前剛上外師的課,好像「聾啞」「聽不懂、很可怕」,更無法適應老師的口音。
互動的英語學習已反映在英語檢定通過率上。今年江翠國中通過全民英檢初級的人數為63人,較去年41人多出一半;此外,3人通過中級考試(相當於高中畢業程度),去年則為0人。中高級部分(相當於大學非英語主修系所畢業),已經連續兩年有1名學生通過。短短兩年,「聾啞英文」的情境幾乎消失。
明日的教室,教什麼就得像什麼,江翠國中英文教室做了最佳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