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台灣興起在地的教育草根革命。《遠見》針對全台22縣市教育局發放問卷,調查各縣市教育特色,結果顯示,一場蓬勃的小革命正持續進行,形式多元、能量豐沛。
剛接任教務部常務次長的新北市教育局前局長林騰蛟指出,若從實驗角度來看,實驗教育三法2014年公布後,已讓體制內學校可進行實驗課程、突破課綱限制。
例如在課綱部分,國中小教育有10%至20%自主空間;高中職自主空間最高可達50%。
多元教育〉學會解決問題 比考高分重要
本次《遠見》詢問主導全國12年國教的縣市教育局長,最想教會學生的能力有哪些?
在每個局長可填寫六項下,高居第一名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高達21票,等於只有一個局長沒有選這項。第二名則是創意思考,高達17票,第三高則是批判思考,有16票。數位工具的使用則有六票,也排在前十名。
「會讀書不等於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林騰蛟直言,台灣教育從過去到現在都過度重視智育學習。但就業環境與全球競爭愈來愈嚴峻,從小強化學童面對挑戰、動手實作的能力,比獲取高分學科成績更重要。
新北市將2015年設定為教育品質年,設定技職教育、國際教育、食育教育、實驗教育、運動城市等五大重點,就是為了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台中市教育局長顏慶祥也要求台中每個學校發展自身亮點,在既有課程的規劃上,進一步活化。
顏慶祥舉例,許多孩子對學科沒興趣,但一談到修車,眼睛是發亮的;「讓學生從操作中探索,就是『體驗課程』的精神,」顏慶祥說。
因此,台中導入經驗導向、體驗式學習,如生涯發展、3D列印、文學創作、機器人教育、天文教育、食農、田野走讀等,可望引導孩子潛力發展。
緊扣時事〉與「食」俱進 食農結合環保概念
根據《遠見》本次22縣市教育局調查發現,除了把能力融入教學體驗中,緊扣時事也已成為全台地方教育的新顯學。例如食安風暴頻傳,各縣市就紛紛推出食農課程。
新北市推出食育方案,提供有機蔬菜營養午餐及推動「4+1安心蔬菜計畫」,每週除了1天吃有機蔬菜,其餘4天都吃有吉園圃標章的安心蔬菜。
高雄市也推動食農教育,還整合高雄市營養師,建立食品生產履歷,教導學生從認識食物、作物栽種開始。
走讀家鄉〉深耕地方人文 注重情意體驗
認識自己所在的地方人文生態,也是各縣市教育的新特色。
相信嗎,國小學童能在5天之內「徒步」走完80公里?這是澎湖縣花嶼國小為了讓學生認識澎湖,發展出來的邊走邊讀(走讀)課程。課程中會帶領當地學童踏遍馬公市、湖西、白沙、西嶼、望安、七美。
為了完成每年5月舉行的這場走讀盛會,學童平常必須跑2000至3000公尺,先訓練體力。
在金門縣金湖國小學童,則需花費8週進行「金門風獅爺探究」,並運用平板電腦,從風獅爺紙版畫創作到系列e化美術創作,調查範圍涵蓋風獅爺的信仰背景、聚落分布、造型特色到藝術價值。
新竹市光武國中則推動「課室外的學習」,以四套不同季節的統整課程,引領學生體驗探索。又如南投縣溪南國小也推出山野教育,帶領學生攀登玉山與合歡山群峰、騎腳踏車遊日月潭。
宜蘭縣則是透過「武荖坑環境探索低碳教育活動」,全面落實「以大自然為教室」理念,規劃全縣七年級學生暑期前往武荖坑營地,進行環境教育露營活動。
科學素養〉航向知識經濟 力推科普教育
知識經濟來臨,科學與技術所扮演的角色更甚以往。從《遠見》22縣市教育局調查發現,地方為提升科學素養,也已紛紛推出學習方案。
例如,屏東縣力推科普、科學、機器人及天文教育,不但建置唐榮潮創機器人館、枋寮潮創機器人館、智高唐榮潮創館、同安機器人理念學校,也已培訓80名機器人種子教師。此外,屏東縣正推廣UAV無人遙控飛機飛行研發與製作。
台南市也將科學教育列為國中小教育發展重點,規劃「科學教育行動方案」,盼藉此提供學生創意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未來所需。
此外,宜蘭縣連續七年推動青少年發明展競賽,刺激創造力與科學教育;台東縣也在升學學科外推廣科學與探索教育,已有學生參加德國紐倫堡、馬來西亞國際發明展。
接軌國際〉英語浸潤教學 打造「敢說」氛圍
與在地化教學的同時,基層教育現場也積極布局國際化學習環境。地方政府力推「浸潤式」英語學習環境,就是一大例證。
例如新北市為了塑造全英語教學情境,已經補助47所國中打造「英語情境教室」,於14校引進18名外籍教師,期盼讓學生敢用英文溝通、表達。未來,新北市目標80所國中「校校都有英語情境教室」。
台中市也推動英語情境教育——台中英語村,同樣透過英語情境中心,營造浸潤式環境。具體操作方式包括應用多媒體互動教材、提供模擬情境、由外師講解課程,鼓勵學生增加應用日常英語頻率、開口說英文。
新竹市為了推動「英語力向下延伸」,2001年即引進外師協同教學,為全國首創,2002年起更推動小學一年級英語教學,引進外師54名。
台東縣則與宏達電文教基金會合作,推動「品格英語學院」,強調從品格教育課程體驗獨立自主。引進外師教學,帶動遊戲、團體活動、住宿生活,拓展學生的國際觀。
不只說英語,台北市還辦理國際交換學生、國際志工、青年領袖論壇等,培養學生國際觀。
創客精神〉培養Maker 鼓勵學子發揮創意
當全球產業趨勢已經走向創客時代,不少縣市教育局也布局創客(Maker)運動,鼓勵學童與青少年發揮創意。
具體操作案例包括新竹市與清大育成中心合作,將動手做落實於國中小課程,導入產業發展。
新北市也推動創客教育,目前已於鶯歌工商、新北高工、板橋高中等成立「高中職雲端創客教室」,每間創客教室將搭配主題課程,備有各項數位製造機具,成為學生創意發想的實驗場域。
數位能力〉行動學習 讓智慧科技豐富校園
其實數位能力早已是地方政府增進學子競爭力的重點。
台北市政府建置「台北酷課雲」,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數位學習平台,提供台北市的學生、教師及家長各項學習服務,包括「酷課學堂、酷課學習、酷課教室、酷課App及酷課校園」,並將使用者的數位活動歷程累積至資料庫中。
高雄市「行動學習智慧校園」也積極建構產官學合作,創造友善、即時及互動的親師關係。 除了教育雲與數位應用科技,「寫程式」等能力也日漸受到關注。
例如,宜蘭縣政府直接將「Scratch程式編輯」納入五年級資訊正式課程,透過程式設計課程,強化學生邏輯及創意能力發展。
綜合來自各地的教育新創意,可以看出台灣的地方教育特色正百花齊放,希望培養出具備未來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