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翻轉≠最棒的教法,公開觀課不是看熱鬧

打破翻轉教育的四大迷思

陳芳毓
user

陳芳毓

2015-07-29

瀏覽數 265,050+

翻轉≠最棒的教法,公開觀課不是看熱鬧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5 / 8月號雜誌 0.1的改變

觀念1〉不是所有新教法都叫「翻轉」

翻轉(flipped)一詞,源自兩位美國教師推動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教學法。前兩年在台灣暴紅後,就被用來泛指所有創新的教學法。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解釋,過去以老師講述、趕進度、考試為中心的學習,都該被翻轉成「以學生為中心」,正是翻轉的真諦。

但《遠見》在本期專題採訪中發現,每當提起「翻轉」,不少老師就會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還有人直言,「『翻轉』出現前,我就在用這種教法了!」

翻開2003年起教育部開辦的「教師教學卓越獎」就會發現,許多優秀老師原創的教學法,早已滿地開花。後來竟全部被冠上「翻轉教學」時,難免覺得「被收割」。

另一種誤解,來自「翻轉」被神化,導致許多人以為,「不翻轉」就「不努力」、「講述」即「落伍」,名字與「翻轉」相連的老師,才是正宗。

師大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吳武典認為,這種氛圍,使翻轉教學被誤會為「要把過去都顛覆掉」。其實,老師應保有各自的教學風格,不擅長就不必勉強。

在台北中正高中的「與校長有約」會議,談到創意教學的老師時,有位美術老師不斷被學生稱讚,他擅長以講述法教美術。校長簡菲莉曾建議他換方法,「但學生喜歡這樣,」對方反駁。「硬要分組學習,能做到這麼好嗎?難道不分組,就不是好老師嗎?」簡菲莉思考後,決定尊重。

觀念2〉公開觀課,看熱鬧還是觀門道?

當新教法在各校遍地開花,「觀課」已成為時下老師重要的進修方式。但今年5月一場參與者多達200人的公開觀課,卻在老師社群中引發反思。

這場觀課,學生自願參加,示範教學的老師亦來自他校,上課當天雙方第一次見面,「教室」設在學校禮堂。缺乏默契加上流程延誤,一位孩子當場在台上發脾氣踢桌子,導師立刻衝上台將孩子帶離現場。

追根究柢,當師生都離開熟悉的教室與同學,被觀看的壓力瞬間放大。

許多老師進一步在臉書上討論:當學生不明白將面對什麼場面,只能依賴老師時,是否還能正常學習?怎麼看,才不只看熱鬧、還能看門道,達到學生權益與教師進修雙贏?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教室累計超過2000位老師來觀課的王政忠,一開學就告訴學生,開放觀課的目的,是協助有需求的老師進行有效教學;並且反覆向學生強調,「只要有一個人不願意,教室就不開放。」

觀念3〉讓學生成為主角,老師就輕鬆?

另一個對新教學法最大的誤解,便是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討論發表,老師就「很輕鬆」。

提出「翻轉教室」的高中老師強‧柏格曼(Jon Bergmann)強調,當學生在家中做完最簡單的部分(閱讀),老師反而得花更多心思設計課堂活動。

因為,站在講堂上滔滔不絕,只是工作中最容易被看見的部份。就像鴨子划水,教學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基本功,比如說備課。

走進前台北市課程督學藍偉瑩的師培課,光「問題設計」就大有學問。怎麼提問,才能由淺入深引導、刺激思考,並確保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聽懂?一個環節,光入門法就要上一整天。

更別提分組學習時,老師得走下講台,不斷在小組間走動,關照每個人的學習狀況,隨時調整教學節奏,一點也不輕鬆。

觀念4〉政府強力介入教學,會比較好?

當創新教學漸成顯學,曾有教育官員疾呼:「每位老師都要翻轉!」

對此,葉丙成皺著眉頭說:「人的天性就是『愈被要求,愈不想做』,」就像武俠小說女主角常說的,「你可以得到我的人,但得不到我的心!」將決定權留給第一線,老師才會打心底願意嘗試,否則難保「翻一半」或「翻過頭」,適得其反。

他曾經聽說,有老師做翻轉教室,因為擔心學生學得不夠,學生回家除了必須看影片,原本的作業也沒少過,叫苦連天;也有老師上課時活動、道具百出,教室風景熱鬧異常,學生卻沒有真正地學到東西。

「教學,最怕定於一尊,」吳武典聞此有些激動,「難道還沒從『建構式數學』得到教訓?」

建構式數學教學法一度風行於美國,1999年時全面在台灣的國小推行。由於老師不熟悉教法,與國中課程未銜接,導致學生數學能力大幅滑落,六年後匆匆喊停,被視為教改失敗的重要案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