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強對以色列的了解,並促進雙邊學術交流,從前年開始,以色列與台灣共同舉辦「以色列——台灣生命科學雙邊研討會」,盼藉此激盪出火花。
2013年12月,雙方在清華大學舉辦第一次研討會,集兩國科學精英,以色列由科學與人文研究院院長茹絲.雅農(Ruth Arnon)領軍12名學者來台交流,其中包括兩名諾貝爾獎得主艾達.尤娜特(Ada Yonath)和雅隆.戚凱羅(Aaron Ciechanover)。
今年輪到以色列主辦,從6月7日到9日,台灣方面由翁啟惠與台大校長楊泮池、國衛院龔行健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閻雲校長等17名研究人員赴以色列,此次論壇主要探討基礎生物醫學、奈米、抗生素、腸道菌與免疫系統及癌症等相關研究進展。
在前往以色列前夕,翁啟惠接受《遠見雜誌》專訪。他指出,這次他在研討會將發表廣效疫苗的最新研究成果,講述癌症疫苗及涵蓋H5及H1之禽流感和人流感廣效疫苗研發進展。
另外,翁啟惠也在專訪中談及他對以色列的了解、值得台灣借鏡的地方,以及台灣生技業的未來發展。以下是專訪精華:
以、台合作 解決跨領域難題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台灣跟以色列建立這樣的合作交流關係,意義在哪裡?
翁啟惠答(以下簡稱答):以色列的創新精神很值得台灣學習。以色列周邊挑戰嚴峻,連水資源都沒有,在這樣壓力下發展出的技術,其實蠻厲害的,如滴灌技術,如將海水變成飲用水。
另外,紅酒是法國第一,但以色列卻能出口紅酒到法國;反觀台灣太陽能全球第二,但公共設施及民眾家中卻很少有太陽能裝置,生產後都外銷,真是蠻奇怪的。不過,他們也有很羨慕我們的地方,因為以色列偏個人創新後賣出,台灣的製造規模,會把不同技術結合起來再量產。
問:台以雙方合作舉辦研討會邁入第二屆,你覺得有何成果?
答:我想成果一定有,不然不會辦第二屆,且更盛大。雙方交流可以激出很多不一樣的想法,所以科技部才會有預算支持。
我想,能有國際合作應該都是好的,世界上重要的論文發表,大部分也是從國際合作而來,因為從不同角度才能夠解決跨領域的大問題。像以色列生物科技在蛋白質研究方面非常強,全世界最大的學名藥廠TEVA(梯瓦)也在以色列。
醣分子領域夠強 可再更出色
問:台灣生命科學哪個領域最強?是你專研的醣分子領域嗎?
答:台灣生命科學相關論文總產量還算不錯,但是每百萬人口的論文產出,還是輸給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以色列、新加坡和香港等國,而且台灣生命科學發展比較分散,不夠專注。例如醣分子領域,台灣約有20幾個實驗室,算是有個群體在做,其他如臨床醫學、結構生物領域,我覺得還可以,只不過還沒在世界上有非常出色的展現。
問:不夠專注,是否會影響台灣生技發展?
答:一定會,因為沒有特色。譬如全世界聽到台灣就想到半導體、台積電,馬上講得出來,生技聽到日本就想到幹細胞,但台灣還未專注什麼。到底我們要分散式繼續走呢?還是要開始投資到一些重要的領域?值得深思。
問:台灣在生技業的表現呢?
答:產業我們不輸以色列,美國科學人雜誌每年評比,台灣是全球第17名,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超越以色列、韓國、大陸。
新加坡之所以比我們好,是因為提供平台給國外公司,法規透明加上優惠措施,就可吸引國際大藥廠。台灣目前最弱的是尚未爆發性的產品出來,不像日本有賣重要藥品。
但我們發展生技不過是近十年的事,法規、人才、制度、資金都逐漸到位,遲早一定會做出來。以前說台灣不會做新藥、新醫材,只會做體溫計、溫度計,那為什麼台灣人出國就會呢?這顯然是制度與環境有問題。
因此過去幾年來,參考國際法規,台灣制定生技產業發展條例,是生物科技發展的關鍵:這個條例可以提供企業稅制優惠,鼓勵投資昂貴新藥、新醫材,研究人員也可以有技術持股。
有了生技發展條例,業界受到鼓勵,產業也才有所發展,目前台灣已有20幾個藥物在做第三期人體試驗,總共有100多個藥物在臨床試驗,這個數字讓我也嚇一跳,表示我們蠻厲害的,其他國家也沒有辦法達到。
未來上市後就要看產品的市場需求,如果有一些產品占有大市場,台灣很可能變亞洲第一。
突破癌症療法 會是大市場
問:前面提到20幾種藥在第三期試驗中,哪種最容易成功?
答:這個我不知道,但若從疾病來看,我可以回答。比如說癌症都要化療,很少可以根治,反而帶來相當大的痛苦,假如你有突破性的療法,能讓癌症治療過程不痛苦、不再復發、甚至根治,就會是大市場。又如阿茲海默目前也沒有藥,人口老化伴隨失智症增加,假如有這種藥物出來,也會是大市場。
另外,因為華人基因跟別人不一樣,又占全世界1/4的人口,有些疾病或跟華人相關的肝、肺疾病等,現在都是用白種人的用藥,很可能劑量不對,或者療效不好、或有其他副作用,這個就是我們必須要加強的部分。
我非常看好生技產業,如研究疾病是生命科學的人在做,但解決疾病的問題要合成藥物,需要其他領域如化學人才,很多臨床試驗則要靠醫學的人幫忙,之後到量產需要工程的人協助,成立公司後要推廣,需要財經、法律等人才,所以生技產業很需要多元的人才。這是台灣的優勢。
問:為什麼台灣生命科學看起來沒那麼突出,生技又可領先?
答:所以說很了不起!表示台灣創新力強,假如再有重點,就更不得了。台灣長時間來習慣假公平的分配,比如我說重點在某個領域,你就會問為什麼給這個領域這麼多經費?這是我們的文化,所以要透過多溝通,找出共識,先解決一、兩個重要問題。
問:生技類股在投資市場上非常受矚目,但一有消息出來又大跌,你怎麼看這樣的起起伏伏?
答:可能有人在炒作!台灣有些公司不夠專業,不該講的也講出來,講出來又不正確,那是最糟糕的。我都沒有在看這些,等到臨床試驗結束後就會公布那時候再去評論,現在沒有人知道。
問:這兩年台灣很看好科技股,院長怎麼看?
答:這個我不曉得,但不能沒理由就投資生技類股,表示你完全不了解,反正其他都不行,就投這個。不能這樣子啊!
問:如果要發展生物科技產業,台灣可以向誰看齊呢?
答:全世界生物科技最成功的是美國,尤其是波士頓,因為有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一流學校、一流醫學中心,加上便捷的國際交通,以及不錯的生活機能。台北就有這樣的條件!
【他拚研究不滑手機 便條紙抄行事曆】
諾貝爾獎大熱門 生活卻「不科學」
中研院長翁啟惠於去年獲得殊榮的沃爾夫化學獎後,學界提到他,總會加一句「離諾貝爾獎不遠了!」雖然擔任院長十年,仍持續醣分子研究,每到晚上或假日,就是他的研究時間。
儘管世界頂尖的科學家,但他私下的生活卻一點也不「科學」,更不先進。至今他刻意不參與智慧型手機使用的行列,到現在都堅持使用已經很少見的黑莓機。
即使行程滿滿,但翁啟惠仍喜歡採用最古老的便條紙張排行程。每天祕書都會幫他更新近兩週行程表,後面還要附上未來一年重要行事曆,就這樣一疊折起來放在胸前小口袋裡。每次要看行程時,只見翁院長不急不徐的掏出兜內四、五張長型紙條。
身為科學家,他堅持研究上要追最先進到全球第一,但其他時間,他最需要的是冷靜思考問題,所以不會跟隨流行。對他來說,滑手機「太雲端,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