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身體需要保養,才能擁有健康,掌管情緒、精神功能的大腦也需要保養,讓心靈健全,才能面對壓力、消除煩惱。研究腦科學超過30年的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胡海國表示,大腦是人類行為的主宰,除了是學習、記憶的器官,也是應對壓力的利器。可是,大家不認識大腦,不了解大腦也需要保養,不知不覺之下不當使用,造成精神健康亮起紅燈。
腦袋沒休息 難以負荷壓力
他說,大腦是人類面對日常生活的工具,就像身體一樣也會疲累,需要好好照顧。大腦因應壓力,人人反應不同,好比有人腸胃功能弱,只要吃辣,就會腹瀉,有的人卻沒異狀。即便如此仍要注意飲食安全,保護腸胃。
「保養大腦之前,要先認識其特性,」著有《打造聰明腦,快樂過生活》的腦神經內科醫師陳慕純如此表示。
他說,大腦是宇宙中最複雜的器官,人類靠著大腦,創造文明,但也因為大腦無法應付壓力,而活得不快樂。長期下來,生理出現不適,顯然大腦不是萬能,無法承擔一切壓力。
「大腦是有限的,」胡海國指出其首要特性。他以整夜不睡、疲勞駕駛,發生車禍為例,大腦沒有休息,卻仍然開車,超過腦力負荷,就容易肇事。由於腦力有限,無法承受外在環境,精神功能發生障礙,便影響生活。
即便如此,大腦卻有強大的可塑性,這是它第二個特性,陳慕純說,透過大腦的學習功能,可以打造快樂的情緒。
腦科學揭開人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人類的大腦皮質比任何動物都要厚實,因此能理性思考、學習、記憶。透過學習,強化大腦皮質,掌控情緒反應,精神功能改善,抗壓性也提升。
陳慕純說,人在出生之後,腦神經細胞受到外界刺激,彼此會連結,兩個腦神經細胞之間約有四萬個突觸,如果接受較多外界刺激,突觸連結密度就會增加。由此可見,即便腦力有限,到老都可以學習。
胡海國解釋,學習過程中,大腦能將外界傳來的訊息,儲存在長期記憶區裡,形成新的神經迴路,如果神經傳導速度愈快,表示愈聰明,這個科學理論證實孔子的「學而時習之」。
接收新訊息 新迴路取代舊習
腦科學家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發現他的腦容量和一般人相近;可是,頂葉區卻比一般人大了15%,這裡的神經迴路連結相當緊密,輸送養分和氧氣的膠質細胞也比正常人多。證實不是頭大的人聰明,而是反覆學習,增加新的神經迴路,增長智慧。
胡海國認為,要因應快速變遷的社會,大腦必須增生新的神經迴路,這可以透過學習來達成。大腦結構就像城市的交通道路,若每個區域只有一條路,當人口成長,必然會塞車,因此需建立新的道路,因應外界變化。
他說,現代人難以適應壓力,因為長期累積了不良生活習慣、不健康的情緒反應,它們已經在大腦占據空間,必須揚棄舊習,重新培養好習慣,以新的神經迴路取代舊有,維護大腦健康。
胡海國提出十項生活主張,從起居作息、睡眠、人際關係等層面,保養大腦。第一到第五項和腦波、荷爾蒙及生理變化有關,人體作息要跟隨一天24小時自然規律,生活事半功倍,腦力才不會無止境濫用。第六到第十項是個人心理狀態,入睡前重溫今天遇見的人、事、物,回想今天是否過得充實,有什麼成就,記下該記的事。
此外,大腦也需要多元刺激。胡海國認為,接觸不同領域,聆聽、觀察外界,讓大腦接受新的訊息。肯定自我則是擁有精神健康的另一方法,每一天都肯定今天比昨天有長進,並且關懷別人,情緒將會有改變。
【保養大腦十全大法】
方法:1.日常生活起居規律
目的:調好生理時鐘
方法:2.每天認真做事
目的:汲取生活經驗
方法:3.每小時休息3~5分鐘
目的:避免用腦過度
方法:4.早上醒來精神飽滿
目的:活力充沛
方法:5.晚上定時上床入睡
目的:擁有良好睡眠品質
方法:6.臨睡前感覺今天過得充實
目的:肯定今天的付出
方法:7.每星期和不同領域的人聊天
目的:促進大腦多元發展
方法:8.每星期參加各種活動
目的:讓大腦有不同刺激
方法:9.每天肯定自己過得有意義
目的:大腦建立自我價值的神經迴路
方法:10.每天肯定自己做到關心別人
目的:建立幸福感
(資料來源:胡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