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心的感冒」可大可小,憂鬱症要儘早治療

遠離身心疾病1 世紀三大疾病 每百人就有三人罹病

滕淑芬、林思宇
user

滕淑芬、林思宇

2015-07-13

瀏覽數 93,050+

「心的感冒」可大可小,憂鬱症要儘早治療
 

本文出自找到你的快樂日記

在金融業工作的John,外文能力強,30歲就升為小主管,但業績壓力卻愈來愈重。晚上要盯著國際金融情勢,週末假日也要拜訪客戶。

曾有一個月他很不想上班,心情煩悶,無法專心,對於主管交付的任務,也從喜歡接受挑戰轉為逃避,和同仁溝通時脾氣變差,幾乎無法控制情緒。

忙於工作的他,和女友感情也漸漸變調,情變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讓他夜夜失眠,暗自哭泣。就醫後,醫師看他神情恍惚,診斷應是憂鬱症,轉介身心診所後,在藥物和心理諮商輔助下,半年後生活才步入正軌。

憂鬱來襲 情緒突然墜入黑洞

在憂鬱症面前,人人平等,醫學知識豐富的名醫也不例外。

婦癌權威、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三年前發現罹患淋巴癌,兩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從憤怒不能接受,到辛苦治療,努力走過抵禦病魔的每一刻。儘管有堅定信仰,但楊育正還是罹患憂鬱症。

楊育正在新書《在我離去之前》裡坦言,面對癌症,一直都有莫名的恐懼,情緒就像突然墜入黑洞中,只能服藥抑止憂鬱來襲。但他同時也了解,癌症之所以難纏,因為不只會傷身,也會傷心,而心理健康才是陪伴他走過抗癌之路的重要支柱。

憂鬱症,也被稱為「心的感冒」,是常見的心身症。但往往因為自己忽略,或者誤以為憂鬱症是個性抑鬱、封閉內向者的專利而不敢承認,錯失及早治療的機會。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平均每100人就有三人罹患憂鬱症;女性一生中發生憂鬱症的機率是10~20%,男性是5~12%。全球約有1億2000萬人患有憂鬱症,憂鬱症和癌症、愛滋病已名列世紀三大疾病。

很多人都有類似感覺,身邊似乎愈來愈多人有憂鬱傾向。究竟是社會壓力加劇,以致憂鬱症愈趨普遍?還是以前鬱鬱寡歡的人都沒有就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陳正生表示,都有可能。差別在於,早年的憂鬱症患者都躲在家中,可能會抑鬱而終,經過社會多年宣導,去汙名化,就醫意願終於提升。

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陳炯鳴則認為,鄉鎮地區的民眾還是覺得看精神科是「頭殼壞掉」,就醫增加的情況不明顯。

憂鬱症常伴隨焦慮、疲勞、頭痛、失眠等不適症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坤波表示,多數患者會感覺悲傷、沮喪、空虛、無望;對日常活動或嗜好失去興趣,沒有食欲,入睡也有困難。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處或呆坐床上,說話和行動變得遲緩。嚴重的人會不斷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

嚴重會導致大腦功能退化

憂鬱症的成因,複雜而多變,但基本上是生物、心理和社會等三大因素共同作用而成。

陳坤波分析,主要是大腦的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這幾種神經化學物質失去平衡,造成腦神經功能退化、失調。

在心理因素方面,有完美主義、依賴型人格特質及有負面悲觀思考傾向的人,較易罹患。

最後是生命中曾發生影響個人心理的重大事件,包括幼年創傷,中年失業、負債、失去親人,身體重大疾病等。以及挫折的人際關係,例如婆媳不和、夫妻和親子衝突、被朋友背叛等。

高雄喜洋洋心靈診所陳豐偉醫師曾為文提醒,憂鬱症是一種大腦疾病,因此不會只有心情低落、負面思考、想自殺這些症狀。嚴重的憂鬱症,會帶來大腦功能全面退化,造成某些腦部區域萎縮。雖然有些人的意志力堅強,想硬撐度過,但大腦的認知功能退化,是很難只靠意志力掩蓋過去的。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陳豐偉表示,嚴重的憂鬱症患者,工作記憶會受到負面影響,也就是訊息的接受、處理與傳遞的功能變差。要念書、準備考試的人,會發現無法集中注意力,記不起來,思考、邏輯等高階認知功能變得遲鈍,開始懷疑自己、失去自信。上班族也會發現工作容易出錯,判斷力變差;人際關係退縮、常說錯話,而職場困境又可能加劇病情。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學科主任賴德仁在〈血管性憂鬱症〉一文中指出,憂鬱症的病因,除了腦部缺乏血清素,荷爾蒙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更年期)外,美國研究已發現,腦血管受傷、中風,會破壞腦部前額葉系統,也可能引起憂鬱症。血管型憂鬱症會產生較多認知障礙,較無病識感,常發生在沒有憂鬱症家族史的人身上。

憂鬱症是否會遺傳?目前研究已知,一等親的遺傳機率約為20%,也就是父母一方若患有憂鬱症,十個子女中可能有兩人會得到憂鬱症。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以及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等跨國團隊於2003年的研究指出,假設兩人經歷的生活壓力一樣大,某人身上若帶有抗壓性較低的基因型態,則其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抗壓性高的人,大了2.5倍。

修復大腦要時間 須耐心吃藥

憂鬱症病友最常問的問題就是,「我的病會好嗎?」「藥要吃多久?」「何時會好?」診間病人常擔心,服用百憂解等抗憂鬱藥物,會不會傷肝、傷腎或產生依賴性?

陳豐偉醫師說,每次開藥,他都要叮嚀病人,抗憂鬱藥必須每天服用,三、四星期後藥效才會出現。因為憂鬱症病因來自於長期壓力積累,身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與類固醇,造成大腦皮質受損,引發自律神經失調。而抗憂鬱藥中的「腦衍生神經滋長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y factor)」,可調節神經傳導物質,參與神經元的分化、成長與重塑,修復大腦,但修復需要一段時間,因此要有耐心。

台灣本土研究指出,憂鬱症病人服藥若未滿90天,之後快速復發的比例接近35%。如果穩定服藥超過三個月,快速復發的比例剩下5%。國外研究也多建議要連續服藥四到九個月,確定症狀穩定後再逐漸調降劑量。

陳豐偉指出,另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是每天運動半小時,運動也能促進腦神經因子增長,但一定要持之以恆,才能慢慢修復大腦的認知功能。

新藥效果佳 勇敢接受治療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主任方俊凱表示,現在有很多新一代的抗憂鬱藥,效果好、副作用也少,療程因人而異,大約三到六個月就會顯著改善。如果合併認知行為治療或支持性心理治療,效果更好。

在病友支持團體中華民國生活愛心調適會出版的《蝶舞的天空》書中,一位陪伴親人抗病的家屬說,憂鬱症不是絕症,一定會好,但不一定是明天或後天,不論病友或家屬都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而家人的關心、朋友的同理關懷,是病友最重要的精神食糧。

憂鬱症雖沒有痊癒時間表,但若你覺得今天比昨天舒服,就會漸漸好起來。若感覺今天比昨天糟,但掉入情緒黑洞的次數少了,就算掉進去,爬出來所需的時間也愈來愈短,也代表正逐漸脫離憂鬱之苦,迎向陽光。

【憂鬱症的種類】

●重鬱症:症狀嚴重到妨礙工作表現和角色認知。

●躁鬱症鬱型:除了有憂鬱症的症狀外,還曾經歷過一段時期的躁症,如精力無窮、不想睡覺、話多、瘋狂購物等。*輕鬱症:經常愁容滿面、缺少快樂經驗、常擔心自己能力不足,但不至於影響工作。

●假面憂鬱:不會使用情緒的字眼表達感受,卻被身體的不舒服困擾,常因胸悶、腸胃道不適、上腹痛等症狀四處求醫,卻找不到任何足以解釋身體症狀的疾病診斷。

●季節性憂鬱症:秋冬之際,憂鬱症特別明顯,並有倦怠、嗜睡、暴食等症狀。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