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是一家房仲業的銷售員,40歲的他原本年薪上百萬元。好景不常,自從政府實施打房,他業績大跌,達不到主管的目標要求,常常遭到指責,他擔心工作不保,不能照顧家庭,內心焦急而影響健康,開始出現毛病。
他的心跳會突然過快、呼吸急促,為了不顯露病態,必須在主管、同事面前強忍。他晚上睡不著,躺在床上就想起主管的臉色,第二天上班沒有精神,業績更壞。到後來,變得害怕上班,缺少工作動力,經過醫師診斷,他得了憂鬱症。為了健康,只好離職。
焦慮、憂鬱 列勞工十大傷害
對上班族來說,大明的際遇並不陌生。
精神科醫師就常常見到20到64歲的上班族求診,工作壓力造成失眠是最常見的現象。而根據董氏基金會估計,台灣約有209萬名成人有明顯的憂鬱情緒,需要專業協助,主要的壓力源就是工作。
1111人力銀行在2015年勞動節前夕發表調查統計,除了肢體傷殘,名列最大的勞工傷害;焦慮、憂鬱和躁鬱症也排進前十大,顯然在高度競爭的職場,上班族的心理壓力,實在不亞於生理傷害。
五大指標 自己評估心理壓力
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所長徐西森提醒上班族,可以用五大指標檢視自己最近一個月的心情,是否感到憂鬱,評估心理壓力是否太大。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表示,憂鬱症已成為職場的主要病因,員工如果因為憂鬱症,失去工作能力,造成的企業損失,比關廠、罷工還要嚴重。
以美國為例,一年損失估計達43兆美元,若是導致人命傷亡,代價更難計算,2015年春天德國廉價航空空難事件,造成150人死亡,便是一例!
為數龐大的上班族承受著不小的工作壓力,「憂鬱星期一」也成了常見名詞,情緒低落、鬱鬱寡歡是上班族憂鬱症的第一個反應。
亞洲職場壓力 勝英國、北歐
2013年,世界經濟論壇就指出,亞洲職場壓力勝於英國、芬蘭、瑞典等國家,更建議要把憂鬱症列為評估職場健康的一項指標。
綜觀國外統計顯示,憂鬱症患者約占全球人口的3%,每100名患者,約莫有15人會走上絕路。在全球患者當中,女性約為10%到25%,男性則為5%到12%,而每五名女性就有一名,在一生中有一次發作的危機,特別值得注意。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他們在2005年提倡運動紓壓,發現多運動有助改善憂鬱情緒,便邀請上百名企業家拍攝短片,暢談運動紓壓,希望上行下效,由老闆帶動上班族從事運動,趕走憂鬱。
2012年,董氏基金會進一步將五月第一個星期一訂為「企業紓壓日」,並且走進企業,提供運動、聽音樂、正向思考等課程,教上班族學習紓壓,協助改變職場的工作氣氛。
這四年來,因為認同董氏基金會理念,每一年都有超過20家企業響應。
葉雅馨分析,企業已經明瞭,員工憂鬱會對公司帶來負面形象,曾經發生的富士康員工連續自殺事件,也已成為企業殷鑑。因此,有企業會安排心理師,協助員工面對生活上的難題。
壓力來源1 工作量、業績
董氏基金會希望了解上班族的壓力來源和紓壓方法,連續在2012、2013年對超過4000名上班族,進行問卷調查。
他們發現,男性上班族前三大壓力來源,排名分別是「業務」(工作量太多、業績壓力)、「健康」(長期外食、沒時間運動)、「時間」(工作時數過長、日夜顛倒),女性則依序是「健康」、「業務」、「時間」。
「工作量、業績是上班族的主要壓力,」葉雅馨發現。
隨著年齡增加,業績造成的壓力就愈大,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61歲以上的上班族,視此為最大壓力源。
如果進一步探究主管的最大壓力,可以發現,將近六成受訪主管的主要壓力也是業績。
尤其是講究動腦、創意的文創產業,更為明顯。他們的壓力大到不能對外人透露病情,不希望留下健保記錄,不能到醫院就診,只好自費求助精神科診所。
壓力來源2 責任制
「責任制是上班族最大的工作壓力元凶!」夏一新身心科診所院長夏一新如此分析。
他的病患包括,文創工作者常在深夜加班,睡眠時間延後,因為失眠而來求助;名校畢業的工程師為了3萬元月薪,一天工作12個小時,還要擔心做不完而焦慮;也有社會新鮮人無法適應責任制,感到學非所用,頻換工作,不知所措而來就診。
壓力來源3 職場霸凌
他也發現,上班族因為職場霸凌,或是遭到主管責罵,因為人際關係發生摩擦,而產生離職的念頭。
然而,當面臨離職抉擇時,又不知道該不該走,情緒焦慮會更嚴重,不但失眠,甚至出現憂鬱傾向,形成另一種工作壓力,也會來精神科求助。
「職場霸凌可能是引發工作壓力的原因之一,」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系主任王安祥在媒體投書中如此表示。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網站明白定義職場霸凌:對被霸凌者持續挑剔小事,放大、扭曲微小錯誤,否定其存在與價值,並且用各種小動作欺負。
《遠見》網站也統計職場最黑暗的五大霸凌行為:一、什麼事都推拖給被霸凌者;二、以言語貶低被霸凌者的才能、公然污辱;三、刻意吹毛求疵、從小事刁難;四、否定被霸凌者在工作上的成就;五、聯合其他同事,一起孤立被霸凌者。
由於職場霸凌受各界重視,2015年春天,台北市衛生局對1500多名20到55歲的上班族進行「職場心理健康及職場霸凌調查」。
他們發現,人際摩擦有一定比率,六成七的受訪者遇過職場霸凌,更有九成三的中重度心理壓力者,覺得有此遭遇。
霸凌元凶 近五成來自主管
霸凌者以主管最多,占46.9%,同事次之,有36.7%。主管最常出現的霸凌是:「命令你去做低於你能力的工作」「反覆提醒你關於你的失誤」「貶低你的工作和努力」等。
調查還發現,年資愈長的上班族、規模愈大的工作場所,愈容易有心理障礙。
18.6%的受訪者有中重度心理困擾;其中,年資六到十年者,高於不到五年年資,而公司規模在300人以上者,則大於50人以下者。
共事氣氛不佳 才是離職主因
「職場能否勝任愉快,人的因素往往大於薪水!」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資深心理師柯書林表示,與主管、同事共事的氣氛,往往決定去留。
他回憶,曾輔導過一位製造業員工,自認遭到主管刁難,工作努力刻意被否定,心中忿忿不平,和同事關係變得緊張,家人也發現他脾氣暴躁,必須靠安眠藥才能睡覺,他因而思考是否需要離職。
不過,國外學者研究發現,七成的受霸凌者會選擇離職,但只有一成三的霸凌者會遭到處分。柯書林認為,如果因為逃避心理而離職,或盲目轉職,未必能如願「重新開始」,接踵而來的待業、面試以及新職場適應等壓力,可能會引發更多的焦慮、緊張情緒,值得深思。
【五大指標,檢視自己的抗壓性!】
症狀➊時間不夠用
症狀➋情緒不穩,或是感到焦慮、無奈、容易憤怒、悲傷
症狀➌身體疲累、痠痛或生病
症狀➍非預期性、不如己意的事情接連發生
症狀➎工作動力下降
(資料來源: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所長徐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