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許多民族比起來,俄羅斯是個晚發的後起之秀。一千多年前,遊牧的斯拉夫後裔建國時,中國早已歷經漢唐盛世。
跟中國盛衰循環、分分合合的歷史相比,俄國發展的脈絡,似乎冥冥中注定要走向十月革命,以此做個總結。這個發展,簡單地說,就是農奴制度的強化、對知識分子的長期壓抑、改革不徹底或完全失敗,以及一個有意無意對外封閉的社會。
早在基輔羅斯(西元九0七年)建國之前,就已有農奴存在,但比例不高,當時仍有許多自由農民。但隨著國家組織愈發達,貴族為了擴張勢力、斂收財物,步步緊縮自由農民的土地繼承權、或藉口沒收田地。
一方面,王室不斷灌輸「農奴是神賜財產」觀念,農奴附著於土地,隨著土地所有權轉移而轉移;另一方面,也把農奴可離開地主、重獲自由的時間縮短到一年只有兩個星期,有時甚至中斷。
如此,俄帝國農奴人數愈來愈多,到了十八世紀,農奴已占總人口九0%。他們無法接受教育、累積財富、學習技藝,從軍也不能當軍官,阻斷了整個社會階級的流動,使俄羅斯成為沒有中產階級的社會。
錯過文藝復興
在一個封建的社會,改善基層人民的生活,並不是政治活動的重點。歷代俄皇最關心的事,是如何削減、平衡各大小王公的權力,鞏固中央集權。
直到十七世紀末的彼得大帝,他大力削藩,設十四級的文官升遷制,並將東正教勢力,納入行政體系之中,使沙皇崇高的權力,得以確立。當時,英國的議會政治,已實施近四百年。
在彼得之前,俄帝對歐洲戒心非常大。由於歷史上常受北歐、波蘭等國侵略;再加上十三世紀起,受蒙古統治三百年,此時正當西歐如火如荼展開文藝復興、人格解放時,遠在極北之地的俄王朝,錯過一次與歐洲同步文明的機會。
身高兩公尺的彼得卻是個異數,他對西方充滿好奇,曾帶著百名侍從,遊歐學習一年半。返國之後大力提倡歐化,振興工業和商業,發達資本主義。他興之所至,在開會場合,突然叫理髮師進來,剪掉大臣的長鬚;並命令學習歐洲人穿短大衣。
但彼得的改革仍是以建立中央集權的軍事強國為目標,並未涉及思想、社會改革。
農奴制度不但依舊存在,對知識分子的言論限制有增無減。俄國一直對文字實行檢查,時鬆時緊的尺度下,知識分子苦悶不已,農奴制度、批評國家的話題,常在受禁之林。
十八世紀的凱薩琳大帝雖有意更進一步放寬農奴制及言論箝制,卻在她晚年,發生一次大規模農民革命,打消她的改革意念,反而加強控制。
當時,有一位曾赴來比錫留學的作家,以遊記體寫了一本「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之路」,描寫沿途所見的民生疾苦。結果因此被判死刑,後改流放西伯利亞,成為近代用流放處理類似案件的首例。
挽救落後祖國
直到十九世紀,言論控制仍沒有放鬆。托爾斯泰的第一本小說,被改得面目全非才准出版;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著作,也被認為危害國家利益,差點被處死,行刑最後一刻才改判刑流放西伯利亞。
嚴密檢查制度的副作用,是「政論文學家」的出現。許多有政冶意識、改革企圖的知識分子藉藝術形式還魂,用管制較鬆的小說、詩歌方式傳播思想。
這形成俄國現代文學具強烈道德、責任感的奇特傳統,自十八世紀末普希金之後,浪漫主義已無繼承者。英國史學家伯林,在「俄國思想家」一書中,曾說俄國人有一種說教傳統,那是因為「剛正不阿、強調理想與實踐合一的別林斯基早逝後,從此作家的工作,毫無疑問是為了追求真理;純粹為美、個人而創作,都會被視為自我毀滅、自私、輕浮。」
一八四0年代,知識分子多半主張溫和改革,但並沒有得到當權者理睬,這使得六0年代的新一輩逐慚相信,唯有激烈的革命手段,才能挽救落後的祖國。這種思想在屠格涅夫的「父與子」中,有細膩描述。
軍官的反省,更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歷史因素。一八一二年拿破崙將封閉的俄帝國捲入歐戰後,大量貴族軍官首次接觸歐洲大陸,驚駭於歐洲的進步,自覺受封建專制的愚弄,因而播下革命種子。一八四八年,由軍人發動的「十二月黨人」事件雖然失敗,卻也使得沙皇不得不採讓步措施。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廢除農奴制,成立由貴族組成的「都瑪」國會,解除言論集會自由限制、制定憲法等,但已經得不到激進青年的信任、支持。力圖改革的亞歷山大二世,第八次遭暗殺時身亡,曾一度中斷改革腳步,換成高壓政策。
列寧的哥哥,參與一次暗殺行動,被捕處死,在崇拜兄長的小列寧心中埋下復仇種子。十八歲讀馬克思著作,潛逃歐洲十七年,辦報宣傳共產主義和革命的列寧,期待著改變歷史。
一九一七年二月,俄國已承受不起一次世界大戰的國力消耗,在「和平、土地、麵包」口號、罷工、示威的聲浪下,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由文人政府組「臨時政府」。
但倉促形成的臨時政府,並未廣獲人民、軍人的支持,他們繼續參戰,經濟上毫無轉機。雖然有意實行民主政治,但基礎薄弱。
牽引世界的列寧
人在歐洲的列寧並未放棄武力革命。終於在十月二十四日(西曆十一月七日)發動小規模軍事行動,占領首都聖彼得堡的冬宮。當天,並未引起社會太大騷動,歌劇院照常表演,許多市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但從此,整個世界歷史都為之牽引。
列寧在政治上充分運用各種不擇手段的「革命」式手腕,維持布爾什維克黨專制。革命後仍是各黨林立,但十一月,列寧開始限制印刷自由,十二月成立秘密警察組織,成為KGB前身。
在制憲大會上,列寧請狙擊手攻擊與會的其他黨派人士;晚上開會時,士兵又以槍擊地製造噪音,阻撓會議進行,終使制憲大會流會。
瞭解民主制憲無望後,白軍在各地反擊,開始長達三年內戰。但支持布爾什維克的紅軍,贏得最後勝利,透過征戰完全控制蘇聯。
七十三年的光陰,雖然證明共產主義不能帶給俄羅斯與其他民族幸福的生活,但在波羅的海再度出現的坦克鎮壓,以及近日一連串保守、控制的政令,卻證明口口聲聲「重建」、「新思維」的戈巴契夫,仍是個道道地地的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