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點,下課鐘一響,一群小學生跑出教室,操場上的喧鬧聲幾近沸騰。校園一角,輔導室鬧中取靜,一些學生圍在老師身旁,等著換領「榮譽卡」。
小學設立輔導室十一年來,組織編制雖仍未完善,但在他們搭起學校、學童與家長間的橋樑,逐步推展輔導工作的過程中,透過輔導室老師的眼,依然可尋出社會轉變的軌跡,及隨之而來的兒童問題。
最直接影響兒童、令輔導室老師感受甚深的,是轉變中的家庭型態及其產生的負面效應。
孩子懂得戴上面具
台北市劍潭國小一名五年級女生,對著帶她參加婚宴的阿姨說她「將來要當單身貴族,」免得嫁了像她爸爸「那種壞男生」;父母離婚、早熟的她參加輔導室的成長團體時表示:「這是我第一次摘下面具。」輔導室主任蘇月英發現,有這種遭遇的孩子防衛心特別強,人際關係也不太好。
現代社會中夫妻分居、離婚比例升高,製造了許多單親家庭和子女不快樂的童年。位於台北市信義路附近的建安國小,全校四千多位學生中,平均每一百個就有十二個來自單親家庭。劍潭國小對全校六年級學生所做的調查則顯示,小學生普遍擔心父母不和、家人吵架。
夫妻雙方在感情破裂時相互敵對、仇恨的態度,往往在年幼子女身上留下陰影。「缺乏家庭溫暖和安全感,會降低對別人的信任感,」師大教育心理系教授洪有義到南部做訪問時發現,父母長年在外地工作及單親家庭的問題日益嚴重,連鄉下地方也不例外。
因應這個趨勢,一些小學特別為適應不良的單親兒童做小團體輔導;基隆市教育局連續十年來,每年都為單親兒童舉辦冬令營。幾位輔導老師看出,短暫的活動結束後,這些孩子很快又會「戴上面具」。
尤其在家長忙於生計的單親家庭中,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教育,導致兒童行為偏差。
宜蘭羅東國小輔導主任林福順一提起十幾個最讓他傷神的學生便嘆息:「這些孩子實在很無辜。」有的媽媽跑了;有的爸爸混跡黑道、酗酒;有的獨自跟親戚住;或回到家沒人照顧、缺乏愛,他們就到外面遊蕩,逃家、逃學久了,十幾個小孩逐漸聚集成群,並被高中生訓練成慣竊。
費盡功夫讓他們脫離這個集團,帶回輔導室後,林福順發現,「其實這些孩子很喜歡上課,本性也不壞。」但因長期遊蕩,學習注意力已難持續,壞習慣也不容易改,既無法適應大班級枯燥的教學,又常遭到老師同學排斥,最後不是再度逃學,就是輾轉進入少年感化院。 許多輔導名師都曾為這類個案戰戰兢兢、付出不少心血。「剛開始心理負擔很大,覺得好像專門收人家市場上賣剩的爛蘿蔔、爛菜葉,」在秀朗國小當第三年輔導主任的劉遼萍回憶,怕他們出事,只得「拜託」他們每星期到學校一、兩天「看看輔導老師」。「一出校門就有國中生、高中生在等他們。真怕那天會在報紙社會版看到他們的名字,」輔導老師戴麗紅道出許多老師的無力感--辛苦一陣後,終究敵不過大環境的現實因素。
只有管,沒有教
輔導室老師的親身經驗也顯示,現代家庭,因父母親溺愛、忙碌而忽略了孩子人格教育的情形,正明顯增加。
台北市光復國小輔導主任吳安潔參與輔導工作十一年,觀察到學生家長管教態度的變化,她發覺「只有管,沒有教」的現象愈來愈多。
早上來上學的時候,吳安潔經常看到父母幫小孩拿書包、拎水壺,而小孩自己空手進校門;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常有父母不明究理到學校理論;有的小孩從沒做過家事,更從不知禮讓,在家有好東西吃,也不會想到留給父母。
「這種教育方式,只會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養成他自私、偷懶、不懂得體諒人的個性。」新店大豐國小輔導主任劉吉媛憂慮地說。
更糟糕的是,部分父母以金錢來補償缺乏時間相處而淡薄的親情。
永和秀朗國小輔導老師戴麗紅指出,有的父母只顧工作,一天給小孩一、兩百元零用錢,卻不問他錢怎麼用,也不關心他放學後的行蹤。結果孩子把錢全花在買零食、打電動玩具甚至MTV裡,養成了濫用金錢的惡習。
一些兒童嫌父母給的錢不夠,就到處跟同學借錢,「欠了一屁股債不還;再不然用偷的,」吳安潔說。在各小學附近的商店,對於這類防不勝防的小竊案,早習以為常。台北縣一位小學老師有一回到學校對面新開幕的超商買東西,碰上店員當場抓著一個學童寫悔過書,細問之後,店員一面從抽屜裡拿出四、五十張悔過書,一面說:「這還算少。」隔幾十公尺的另一家超商握有的悔過書更多。
小孩一時好奇、貪心而偷竊或許難免,但如果大人不趁機教他物品所有權的觀念,並瞭解他偷竊的動機,「一旦「拿」習慣了,羞恥心和道德感就很難再釐清。」基隆暖江國小校長尤雪娥表示,有的家長獲知子女在學校偷了錢後,竟然辯稱錢是家裡給的:「十年前,父母親一知道孩子在學校犯了規,都會緊張地跟老師道歉,」尤雪娥對現在的情形大為不解。
成人世界的縮影
上學期,尤雪娥發現一個學生在學校偷了一千塊,傍晚在電動玩具店找到他時,發現短短的兩個小時之內,他已經把錢輸得精光。
小孩子花錢無節制、沈迷電玩,不正是成人世界追逐金錢遊戲的縮影?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副教授盧美貴兩年前曾針對帶著兒童進出股市的媽媽做過研究,發現這對小孩造成很大影響:「那些孩子知道賺了錢就可以吃海陸大餐,耳濡目染下,他們也會希望像大人一樣,不費吹灰之力就能享受,無法克制慾望、延宕需求。」
一位秀朗國小的自然老師在黑板上畫曲線圖時,學生突然冒出一句:「這就是股票嘛!」二十多歲的戴麗紅老師說:「現在的孩子都知道玩股票可以賺大錢;積少成多的觀念反而很少人認同。」
社會環境對兒童的感染,不僅是拜金主義,傳統權威思想與民主、多元的聲音相互拉鋸抗衡;資訊管道快速增加;電子傳播媒介深入每個家庭,更使得兒童所認知的世界不再單純。
「從前家長把權威交給學校,」新店大豐國小輔導主任劉吉媛指出,現在家長、學校、社會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各有一套,有些兒童因而無所適從,部分家長還當著孩子面前指責老師,「打電話來的態度像議員在質詢,」暖江國小校長尤雷娥深有感觸。
在兒童人際關係方面,大眾傳播媒介影響,也形成一些價值的混淆。
劍潭國小輔導主任蘇月英觀察高年級學生的社交行為發現,「過去男女生在這個階段會互相排斥,現在是公開追求。」雖然老師會跟這些身心都早熟的孩子強調,邀人與被邀都必須經家長同意,但校園裡還是發生過二個男生追一個女生而打群架的情形。「女生在一起都會比較誰收到男生的信多,」光復國小輔導主任吳安潔也注意到。
「大眾傳播讓小孩學了很多他們這個年紀不該接受的行為。」師大教育心理系教授洪有義認為,電視節目中呈現的價值觀,對兒童不見得適合,毫無選擇地接收訊息,只會加重兒童問題日益複雜。
打好「預防針」
去年暑假,師大教研所調查新竹以北和宜蘭等地區學童的電視收視行為發現,平均每人一天看電視二.五至三小時。現代婦女基金會在去年「小警探夏令營」活動中的調查則發現,一千多位小學生中有近半數看過暴力、色情漫畫。
洪有義教授指出,未來社會愈朝多元化發展,兒童問題必然也變得更多樣化、年齡層降低,而家長、老師若缺乏正確的觀念,未及時在小學階段為兒童打好「預防針」,最後當社會驗收教育結果時,即使再多嚴厲的整頓措施,也無法積極地改善。
要做好轉型社會中的兒童教育,輔導工作的角色尤其重要,現在對兒童的健全發展多關心一點,他們未來人生的旅程會順暢一點。
迷你小學輔導不迷糊
清晨七點多,風吹過暖江國小的操場,擋球網上的七巧板拼圖隨風舞動。校長尤雪娥走過各班級巡視,欣賞著學生利用回收資源做的教室布置;小象屋、白兔屋……,不同的動物圖案代表了各班的特色。
這是尤雪娥和老師運用輔導策略的成果。
暖江國小只有十二個班級,全校十二位老師中,經驗不足的新任代課老師占三分之一。在班級總數未達設輔導室主任的標準(二十五班)前,輔導室也由代課老師負責。重視輔導觀念的尤雪娥經常以自身的經驗去影響每位老師,並親自推動輔導工作。
開學時,尤校長送新老師有關班級經營的書,接著幾個月內,默默觀察師生間互動的情形。一看到好表現,便在晨間會議中提出,並要老師談談心得,「讓他們瞭解校長的期待就是這樣。」尤雪娥要求各班老師比學生早到、陪學生午餐,「讓孩子一進學校就看到老師在等他;午間靜息也看著他們玩跳棋、寫字,已她強調要給孩子「一個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因此連警衛對學生的態度都很重視。
發掘學生在課業以外的專長,建文他們的自信與成就感,也是輔導的重點。每天清晨,總務主任總會帶著愛運動的和適應欠佳的學生打球,甚至帶他們粉刷牆壁;每週的兒童朝會,學校固定排十分鐘讓兒童輪流組隊表演;週三、週六中午放學後,義工媽媽則會帶一些單親學童回家,照顧他們一下午。
尤雲娥經常在下課的時候,找學生聊天,瞭解他們的想法,同時作為與老師討論的資料。
處罰學生時,她也另有方法。有一回,她發現幾個學生放學後把教室窗簾當鞦韆盪壞了,便罰學主去訪問老師如何改進這類行為,並連同他們對學校的建議寫成報告;學生的反應之一是「學校太小了,沒鞦韆可玩。」尤雪娥立刻答應考慮這個意見。
落實輔導工作,重點並不在於推行了多少活動;暖江國小的例子,說明老師的態度與方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