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還有人認為歐洲人靠祖宗遺產過日子;美國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日本人擅於模仿,那他就落伍了。
歐洲人近兩年打入許多過去只有美國稱霸的領域;德國在全球出口總值、降低勞工成本、出口價格競爭力及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奪取世界總成績冠軍的寶座。而美國在世界一百大企業排行榜的席位,從一九八五年的四九個降到今天的三五個。同時日本的豐田汽車、日立電器……等明星產業則靠科技領先攻占市場,全世界新登記的各種專利權也有一大部分集中在日本。
近兩年,美、日、歐這三個未來主控世界資源與市場分配的「三極地區」,分別以驚人的速度轉換出全新的面貌;而日、美、德、法、義、英則成為代表這三大經濟地區的「世界六強」,控制全球企業競爭網,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掙脫它們的影響磁場。
雖然一九八九年世界六強在全球性景氣大好下,交出了一份相當漂亮的經濟成績單;但是剛剛過去的一九九0年,卻在波斯灣危機、石油漲價及美國經濟明顯衰退下,陷入一片愁雲慘霧。
各國企業都面臨了資金短缺、生產不振及存貨滯銷的共同困境,更必須應付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代表「三極地區」的世界六強,長年大量投資研究發展,厚植本身企業實力,更不肯在危機時刻放棄主控未來全球市場的野心。
「購併」雖然是未來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世界擴張」更是無法走回頭路的全球企業共同決策;只是在擴張進行快速的狀況下,企業多半採取分層更精密的公司規模,利潤集中在總部,而經營權交由各單位掌握。
「國際化」腳步下,跨國企業的成功,除了雄厚財力及國際財務管理的專業能力之外,還須更加注重本土性的經營管理。
在全球經濟實力競賽中,當全世界仍然對統一後德國的前景質疑時,它已經衝刺上陣,展現西德歷年來驚人的經濟潛力,成為各項競爭的總冠軍,若再加上東德在東歐市場的主導地位,以及一九九二年即將實現的大歐洲,「三極地區」中最亮眼的一顆星,無疑將誕生在歐洲。
機械工業
在大量投資生產設備的前提下,全球機械工業度過了一個成長旺盛的一九八九年--機械業成長六%、電子機械業成長七%,其中日、德獲取了最大的成長利益。
各國熱中的高速鐵路計畫,帶動以法國為首的歐洲機械工業迅速成長,也掀起一場鐵路機械科技及行銷大戰,其中法國GEC、德國西門子、加拿大Bombardier及日本三菱電機,都卯足力氣進攻全球市場。
在工業自動化的領域中,各大機械工業集團全力競爭之外也互相結合,法國及義大利為了對抗德國西門子及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強勢壓力,終於決定以CGE(法)與飛雅特(義)的結合,向自動化工業出擊。
未來各國機械工業的走向,依賴全球市場的分配,誰搶得到國際採購大合約,誰就是贏家。
資訊工業
資訊業結束一帆風順的歡樂時光,兩年前就已經進入成長平穩的成熟階段。
消費者不再輕易掏荷包購買新上市的機種,反而更用心的發掘已有電腦的功能效用。加上微電腦價格愈來愈低;使得以往未致力控制生產成本的廠商,如DEC、王安……,都受到嚴重的打擊。
行銷成本逐日增加,產銷合一的開支更使得一些製造商無力負荷,依賴代銷商遂成為普遍作法,以致利潤經常減少五0%以上,難怪資訊業大叫生意難做。
日本人總是懂得利用別人的危機壯大自己,繼日本富士通電腦控制亞姆達爾(Amdahl)四九%股分之後,日立電器又買下美國NAS電腦,一年之間在美國電腦市場占有率從五.八%晉升到一三%,讓人對日本電腦的威力刮目相看。
資訊工業是世界工業發展國家共同的「明星產業」,在這盤較勁棋上誰也輸不起。美國力圖振作,歐洲也尋求互相結合。以IBM為首的美國電腦業堅持不肯放棄歐洲市場,針對歐洲消費習慣成功的訂下行銷策略,八九年一舉攻下四0%歐洲市場。法國布爾集團不肯服輸,在一九八九年併吞美國增你智,如今海外客戶比例占總營收七0%,成為歐洲來勢洶洶的資訊工業大佬。
彼此在對手的地盤上爭奪市場,已經是資訊工業大國愈戰愈勇的主要功課。
紡織業
歐洲人懂得創造全球時裝流行,卻未必能夠稱霸世界紡織工業。
即使用盡了保護政策、關稅、配額限制,來自第三世界的紡織品仍然大量侵占世界市場;以歐洲為例,每兩件衣服就有一件自國外進口,增加歐洲共同體一年七十億美元的貿易入超。
歐洲紡織工業除了大舉裁員之外,與世界財團合併也是謀求生存與持續發展之道。野心勃勃的日本人趁勢而起,以大量資金收購具有創意的高級時裝品牌。
紡織工業的另一匹黑馬來自東歐,雖然東歐工業尚未從長久蕭條中重新振作,八九年卻已經在世界紡織市場中占得一六%地盤。西歐國家更基於地緣、歷史及本身利益相連,寧願扶植東歐紡織工業,共同對抗以日本為首的外來競爭勢力。
屆時,紡織工業的競賽將成為區域性利益結合的較量。
傳播業
在股市狂飆中,也是受害人的全球傳播業頻頻傳出因為股票賠錢,不得不暫緩投資,抽取盈利補足呆帳的例子。
英國傳播業大王麥斯威爾(Maxwell)八九年在股票市場賠掉四十億美元,只好提出所有視聽事業的利潤還債;而「時代-華納」結合後的盈餘也在華爾街賠了出去。
事實上,幾乎所有在八0年代迅速茁壯的傳播業,都在成為媒體帝國的同時,遭到負債過多的痛苦代價。法國HAVAS集團最近再增資六億美元,卻是全部用來平衡負債。
日本人則一旁虎視眈眈地等候機會,特別看中傳播媒體中電影、電視領域,在新力公司購併哥倫比亞公司之後,松下企業又吃下好萊塢包括環球片廠在內的MCA集團,使得西方電影業手腳大亂,人人自危,深恐成為日本的附庸企業。
傳播業紛紛走向「集團化」的規模,固然是全球企業的趨勢,但在股市動盪之秋,歐美媒體先後陷入困境,造成日本攻占全球市場的空隙,這個對未來媒體文化操縱在金主手中的發展趨勢會產生何種影響,值得深思。
金融業
一九九0年全球銀行業可說是四面楚歌,連近年表現最佳的日本也不例外。在中東危機開始之前,日本東京股市已明顯下挫,再加上美國龐大的預算赤字,也牽累了不少跨國銀行集團,至於小銀行為了應付資金周轉危機,更是苦不堪言。
銀行業失利,保險業的日子也不好過。接二連三的天災降臨;舊金山大地震、英國暴風雨之後,保險公司一賠就是數十億美元。
而現代社會中,威脅人體健康的各種因素日趨嚴重;愛滋病患、空氣污染、核能放射危險等,理賠業務負擔日益沈重。保險生意進帳多,出帳也跟著激增,都是九0年盈利欠佳的原因。
另一方面,保險業國際化的趨勢愈來愈不可抗拒;一向極端保護國內保險業的法國,也在一九九二年歐洲共同市場開放的壓力下,全力擴展海外業務,從一九八三年海外業務占總營收一五%擴增到九0年的二三%。國際市場已經成為各大保險集團角逐的主要舞台。
在中東危機的威脅下,保險業尚可隨機應變,將損失降到最低點,銀行業卻因為長年與某些特定的國家或企業合作往來,一旦發生事故,許多呆帳根本收不回來,此刻想撒手已來不及了。
汽車工業
自從亨利.福特在一八九二年生產第一部汽車以來,汽車工業從未像這兩年如此風光。一九八九年全世界生產三千五百萬輛汽車,打破二十世紀汽車年度生產量的紀錄,所有廠牌都賺錢,連蘇聯車也不例外。平均每賣一部車至少賺一千美元,全年純利高達三百五十億美元。
到了一九九0年,前一年的生產過剩遇上不景氣,美國汽車工業率先從年初起即開始走下坡。歐洲則利用集團合併增加元氣;法國雷諾與瑞典富豪(Volvo)合作、英國捷豹(Jaguar)投身福特、瑞典紳寶(Saab)與通用汽車結合,才總算維持了五~六%的成長率。
未來汽車工業的市場趨勢,日本車進攻美、歐市場的威力具有決定性影響。目前日本車在美國已經攻下三五%市場;在歐洲則因為保護主義強烈抗拒,只好改走說服路線,企圖打破歐洲國家對日本車的配額限制,進行長期行銷投資策略。
全球汽車工業面臨的第二項重大衝擊,即是目前進行如火如荼的歐洲車價之戰。福特一九八九年以低於飛雅特小型車「遊龍」一六%的價格,在義大利推出「嘉年華」新型車,歐洲車的價格戰爭即進入白熱化階段,消費者受惠,汽車工業的生存卻受到低利潤的挑戰。
(取材自法國展望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