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張福欽 有機栽種20年 學會共生

寒舍茶館 有機鐵觀音

王一芝
user

王一芝

2015-01-28

瀏覽數 15,500+

張福欽 有機栽種20年 學會共生
 

本文出自 2015 / 2月號雜誌 百大黃金農夫

車窗外茶園招牌迎面而過,都像在告訴外地人,來到以鐵觀音聞名的木柵貓空。拾階而下,走過一段彎曲的石板路,再經過一段濕潤的泥土小徑,一個依山勢而建的小庭院便出現在眼前。

建在院中最高處的木屋裡,放著古時焙製茶的機器,茶園主人張福欽正在揉捻今年最後一批冬茶,「今天揉一揉,明天焙火完成,就能挑葉梗,希望趕得及在比賽前完成。」

今年50歲的張福欽說,鐵觀音獨特之處,就是採完後,經過日光萎凋,用方形布塊包裹反覆揉捻,把茶葉由條狀揉成球型,再將布球茶包放入文火的焙籠上烘培六個小時,讓形狀曲彎緊結。

這個反覆焙揉的過程,費時費力,就連老一輩茶農,也很少這樣做,但張福欽卻很堅持,「茶中成分會藉著焙火的溫度,轉化它的香和味,經多次沖泡,入喉仍芳香甘醇而有回韻。」張福欽形容,鐵觀音在茶葉裡,如同酒中的高梁,味道比較濃烈,「就像是40歲左右歷盡滄桑的男人。」

受不了農藥 開始有機栽種

也許張福欽就是透過烘焙茶葉,把那種受盡滄桑的感覺,表現的淋漓盡致。過去20年來在農會舉辦的比賽中獲獎不斷,2008年拿了特等獎,2013年又贏到一面頭等獎,很多熟客預料他會再拿獎,在張福欽把茶送去比賽前,早早訂單就滿了,1斤3200元,是坊間市價的一倍以上。

更難得的是,為他打遍無敵手的鐵觀音,是不傷害環境的有機茶。張福欽的家就在貓空草湳橋旁,祖輩都在這裡種茶、製茶,他從小就跟在阿公和父親身後,協助打理將近1公頃的茶園。由於父親早逝,身為家中長子的張福欽,退伍後就接下種茶重擔。

老人家說,種茶的農夫要累三代,但張福欽不怕辛苦,只是難以忍受每次噴完農藥的痛苦,「一脫下防護衣、放下藥桶和噴頭就想吐。」原來傳統茶農為了產量,習慣使用化肥和噴灑農藥,而且還愈下愈重。

剛好在那時,台北市準備推動有機栽種,農會找上張福欽受訓,回來後便接受茶業改良場輔導,成為木柵第一個有機茶農。

但天不從人願,有機栽種的第一年,張家原本一年1000斤產量,足足少了2/3,其他都被蟲咬壞了。不只如此,以前使用除草劑,1分地兩個小時內就寸草不生,改以人工除草之後,至少得花上一天,成本提高不少。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尤其茶葉忌諱被蟲啃蝕,一旦遭受危害,味道就改變了。張福欽最頭痛的是「椿象」,只要牠們一咬,葉片就像燒焦一樣,停止生長直接乾枯。另外像「夜盜蛾」,白天躲在茶樹下,晚上才爬上茶樹啃食嫩葉,也很容易造成病菌感染,影響品質和產量。

「有機茶栽種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管理病蟲害,」張福欽一遇到問題,就趕快請教專家,同時自己摸索,終於發展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方式。

精進烘焙手藝 再搭品茗潮

問張福欽如何捱過有機種植初期的慘淡經營?他苦笑說,還好當時同時在外頭打工,但話峰一轉,他表示,自己從來沒懷疑過有機,「第一個喝到我烘製出來的茶不是消費者,而是我自己。」

他坦言,種植有機茶很累,「但土地給你的感覺會不一樣。」跟著張福欽和他70多歲的媽媽來到茶園,就像一個活的生態教室,地上到處看得見蚯蚓、昆蟲和螞蟻,雜草恣意地生長著,連鳥都在高一點的茶樹上結巢下蛋,這也讓每一片茶葉從生長時就飽含大自然的芬芳甘甜。

這一片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的茶園,已連續三年通過自然生態基金會的有機驗證,讓張福欽在2013年正式取得有機農戶認證。

從事有機栽種20年,讓長年吃素的張福欽體悟到,人不能把想要的東西統統拿走,必須留一部分給其他眾生,在過度開發的現代社會,人和環境要互生互利。

1980年後,台北人掀起山間品茗之風,張福欽在自家建起了茶館,取名為「寒舍」,目的不在賣茶,而是在推廣茶和交朋友,不過自從纜車開通後,本地上山休閒客少了,多了不少看旅遊書慕名而來的日本與大陸觀光客。

不管人潮來去,張福欽仍謹記父親「守住茶產的根」的交待,把重心擺在有機茶的種植及精進焙製手藝。「未來我還想再得一次特獎,」望著高掛在牆上的匾額,他握緊拳頭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