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政局因為政府成立統一機構以及海峽交流基金會,反對黨成立台灣主權獨立運動委員會,而呈現新的緊張關係。
政府所成立的統一機構在總統府為「國統會」,在行政院為「陸委會」,在民間為「交流基金會」,和對岸的層次相當。因為對岸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也都有「對台辦」的機構存在。顯然地從機構之格局和功能上,兩岸關係已經愈來愈具體而實際。
既然無論從歷史、文化、地理以及實際政治上的考慮,統一是無可規避的;即早規畫,成立專職機關辦理必要事務,毋寧是明智的作法。
當然在程序上,不無可議之處。因為統一的工作是所有政治問題中最大的問題,所以有關組織的成立,不宜以行政命令為之,應該正式立法;同時統一是國家主權問題,有極高度的政治性,交流基金會由過多的商人加入,無疑會造成商人干政、政府縱容金權的印象。
另一方面,所謂基金會的「民間」性質,無非是現階段政府堅持「三不」政策的結果;實質上這個基金會是個不折不扣的政府機構,有如以前我們在無邦交國家的駐外單位,其人事、財政以及執行都應當受到國會監督,因此基金會應由陸委會對立法院負責,監察院並得對之行使糾察之權。
讓社會大眾有信心
就在政府為統一邁開步伐之時,反對黨推出台灣主權獨立的組織,儘管民進黨巧妙地將「台灣主權獨立」和「台獨」之間畫上一道界限,不過這道界限只是法律上的界限,在政治上,這界限的意義並不太大。
無可諱言,在台灣民間的確存在某種獨立的想法,人數可能不是很多,但其存在確是事實,基本上這些人的存在,可以從選票上得出一個概略之數值,就政治言政治,反對黨怎麼會不去經營這項資源?
不過仔細探究,有獨立之想法的人,可能有兩個基本心理因素,一是對共產主義的厭惡,尤其在全球性揚棄共產主義,走向自由民主開放的大趨勢下,中共的僵硬落伍,使人對統一的遠景充滿恐懼感。
另一個因素則是對國民黨民主改革的進展沒有太大信心。國民黨對內政爭不斷,只看到倫理喪盡、紀律鬆弛,已無中心思想可言;對外,則改革腳步逡巡不前、公權力不彰、社會亂象叢生,無力控制。
就是這種心理,使國內共識的建立不但不因為社會開放而朝正面方向發展,反而有分裂之虞。中共愈擺出高姿態,國民黨改革愈緩慢,分裂傾向會愈強,情況就愈不樂觀。
因此國民黨的改革速度、幅度有決定性作用,如果國民黨內部能建立起民主制度、恢復紀律,同時讓社會大眾對憲政改革有信心,民間就會信賴政府、支持政府,並且因為對政府的信賴而減輕對中共的恐懼感,自然分裂思想也會減少,甚至轉而支持以台灣經驗影響大陸逐步走向統一。
看來這是對國民黨的一大考驗,但願能拿出好的成績單。
(黃越欽為政大法律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