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中油董事長林聖忠從副總統吳敦義手上接下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頒發「台灣企業永續獎」的創新成長獎及台灣企業Top 50企業環境報告獎的獎座。
近年,中油在節能、環保、減碳、永續等綠色議題的表現上,屢獲肯定,顯見中油重視環境友善的決心。
台灣的能源多仰賴進口的石化燃料,但石化燃料有高汙染、高碳排放的疑慮;而石油輸出大國的中東地區一旦發生衝突,國際油價難免大幅波動。
「台灣能源自產比率僅0.18%,99.12%的能源仰賴進口支應,綠能、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是台灣一定要做的。」林聖忠強調。
再生能源搭配傳統電力
以最早投入綠能的德國來說,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德國總理梅克爾就決定在2022年實現「無核家園」願景,並在2050年達到80%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的目標。電力目前約有1∕4來自再生能源。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德國住宅的電價每度為台幣11元,約台灣四倍。林聖忠指出,德國是內陸國,鄰近的法國、比利時、荷蘭都有核電,如果碰到再生能源供應不穩,可以馬上向鄰國購電調節電力。
「再生能源『靠天吃飯』,天候變差會供應不穩,」林聖忠說,台灣是海島國家,遇到電力中斷時,根本無法從周邊國家借調電力;但台灣仍應努力發展再生能源,並維持在一定比例,再配置傳統電力。
在拓展新能源、發展綠能的策略上,中油除了自行研發生質柴油、生質酒精、生質燃料油、微藻等生質能源,以及氫能、地熱等技術外;也對外採購進口頁岩氣,與國際能源公司合作探採事業。
中油是台灣唯一具有實際探勘經驗的能源公司,多年來一直持續在國內陸上、海域及國外深耕探採事業。中油在台灣海峽進行油氣探勘至少已有半世紀久,曾分別在基隆、新竹、澎湖及高雄外海鑽獲油氣,適時紓解天然氣需求的壓力。
在海域合作部分,中油近十多年來平均每年約投入1.8億元的探勘費用,進行地質、地物研究及鑽井工作。例如位於高雄外海的F構造,歷經5次專業評估,已確認天然氣蘊藏量約60億立方公尺,加上周邊的油氣蘊藏潛能,總產能有機會達到100億立方公尺。
在國外探勘部分也有成效。中油目前在全球9國、24個礦區進行探勘與生產,包括美國、印尼、澳大利亞、委內瑞拉、厄瓜多、查德、利比亞、剛果等地,都有礦區。
2013年中油獲得Shell(殼牌)公司同意轉讓,以3.29億美元取得Shell在澳洲Prelude開發生產計畫的5%礦權。2014年又以5億美元取得澳洲依序思(Ichthys)液化天然氣開發計畫2.625%的礦權。這兩項投資案預計2017年開始生產,投資報酬率10%;每年約可生產液化天然氣840萬公噸、液化石油氣(LPG)160萬公噸。
推廣天然氣 取代一般用電
油氣探勘是高投資、高風險事業,但相對投資效益也很可觀。目前中油的能源自給率約為3.5%,隨著澳洲兩個新礦區的投資生產貢獻,預計可將能源自給率提升至7.5%。「將來希望中油少賣油!」林聖忠說,過去中油長期做石油、化學產業的生意,如今重新定位為綜合型能源公司,除了持續維持能源供應的安全與穩定外,中油也正瞄準有助節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獲利來源。
尤其當電費合理化後,因應電價上漲,中油未來規劃推廣低碳、價格比石油與電力更便宜的天然氣,來取代一般用電。例如,大樓的冷氣空調可改用天然氣發電,省下的電費非常可觀。
隨著各國陸續開徵碳稅,幫助企業有效解決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成了一門深具前景的好生意。
中油研發的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漸趨成熟。當台灣開徵碳稅後,中油就能提供這項服務,協助火力發電廠、煉鋼廠、石化廠捕捉它們製造的二氧化碳,利用管線輸送到已經抽光天然氣的中油老礦區,儲藏、封存在礦區的頁岩空間內。
全球資源有限,石油能源也可能枯竭,替代能源需求的興起,讓中油堅守做為國內潔淨能源的主要生產及提供者,以彰顯中油做為地球公民一分子的用心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