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擔任過民進黨執政時代的財政部長、現任民進黨智庫的新境界基金會執行長林全,在遠見高峰會上以「全球化對台灣的衝擊、挑戰與機會」為題發表演說。他強調,台灣不可能離開國際市場,但是面對全球化與產業轉型的困難,不論是政府或企業,必須擺脫過去的舊思惟與生產模式,將偏重製造出口的產業結構,轉向經濟動能穩健成長、出口與內需並重、國家永續發展、經濟果實全民共享的幸福循環經濟。以下為演講精華:
過去半世紀台灣的經濟發展策略,首先是以出口貿易來帶動經濟成長,也深受貨幣升貶牽動。
其次,是在全球化浪潮下,儘量開放經濟體,利用市場機制,讓產業自然調整、轉型。這是台灣長期以來的經濟思惟。
製造業外移 中小企業轉型
自1952年起,台灣的進出口貿易占國內GDP比率即不斷成長,目前占比高達117.6%,比韓國、日本都高;相較之下,日本的占比只有30%左右。台灣不可能離開國際市場,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也形塑我們經濟發展的特色。
面對自由化、全球化的趨勢,台灣產業逐漸趨向大型化。市場開放後,很多產業卻因關稅降低、進口產品進入國內而造成衝擊,產業結構因而改變。過去政府曾想扶植汽車業,但並不成功,因為競爭力不足。甚至很多中小企業也逐漸被淘汰或被迫轉型。
全球化也讓台灣企業不斷向外尋找低工資市場,由於台灣企業只靠自己生產製造、出口,不足以維持競爭力,開始在東南亞和中國大陸增加投資,形成在台灣接單、在東南亞製造,透過三角貿易方式出口的現象。
但製造業外移也產生幾個副作用,包括低就業、低薪資;以及企業為了競爭不斷降低成本,卻忽略了創新,創新力不足也成為阻礙台灣產業發展的困境;更嚴重的是,導致國內貧富差距擴大與階級流動性陷阱。
社會上有80%的人沒有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以致階級之間的轉換非常困難。過去年輕人經過幾年努力奮鬥,所得會增加,但現在因就業機會變少,只能找到低薪資工作。高低所得間出現僵滯性現象,讓很多人覺得一輩子不可能有錢,社會上出現仇富心態,甚至對未來悲觀。
1989年之前台灣對外投資還平均分散在歐美、亞洲各地;2000年後,大陸市場已占30%以上,至今未衰。台灣未來的經濟方向,究竟該往何處去?
提升就業 創造高薪資產業
台灣要往前走,首先要面對就業問題,我們應創造高質化就業機會,不只是提升就業率,也要創造高薪資產業。其次,是扶植高附加價值產業,台灣是小經濟體,必須發展特色產業,例如農業,這方面可以借鏡日本。
第三,相較於先進國家,台灣的婦女就業率算低,必須創造一個對婦女友善的就業環境。
第四,在創新方面,大企業自己可以創新,政府與社會應多鼓勵中小企業與微創企業創新。微創企業只要有新點子、新想法,就該有實驗機會,因為實驗的成本很低,但可能就有萌芽茁壯的機會。
具體的做法則是引進國際專業人士,讓有創意的人才因市場的吸引力而留下來,並帶動創新風氣;以及讓類似工研院的科技研究機構與產業密切接軌。
台灣學術界與產業界的人才流通不足,也會讓習於在象牙塔裡思考的學術性創意,流於紙上談兵。
最後,是所得分配、財政收支的改革,目前政府財政分配過於僵化,已影響公共資源的分配。所得分配應該用於健全醫療環境、改善偏鄉教育、居住正義,以及老年安養上,才能讓人民有感。
台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應立足在永續經營上,包括再生能源、循環經濟與產業資源再利用,有效配置各種資源,以拉長產業鏈。
農業也不可能再依賴保護,必須走向有機,並發展自我特色。石化產業也需轉型,像歐洲一樣,儘量接近於零汙染,才有明天。
面對未來,只有拋棄舊思惟,聚焦產業創新、財富分配,才能找到台灣未來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