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點燃創業火苗,翻轉社會從校園開始

人才‧媒合‧實戰 台灣社企開步走

林佳誼
user

林佳誼

2014-11-28

瀏覽數 25,900+

點燃創業火苗,翻轉社會從校園開始
 

本文出自 2014 / 12月號雜誌 B型企業來了

台灣喊出2014年「社企元年」的口號,政府打算三年投入1.6億元,扶植100家新創社企。可是,孕育社企火苗的點子跟人才要從哪來?答案,應該在大學校園。

10月中,來到台灣大學社會系館四樓,社會系教授陳東升正在研究室裡跟打算成立屋頂農園的社企團隊「饗耕」討論。「社企在歐美,就是從杜克、哈佛、史丹佛等大學開始發芽的!」他笑說。

如由台灣女孩喬琬珊與香港同學蘇芷君創辦的「Shokay」(藏語,氂牛絨之意),便來自2006年哈佛創業大賽社會公益組冠軍,把青藏高原的氂牛絨毛開發成時尚織品,改善牧民的貧困生活。

八所大學開社企課 鼓勵創業辦競賽

類似的劇情,現在也在台灣上演。受到國際風潮影響,近年社企種籽也快速在大學校園散播開來。據統計,包括輔仁、逢甲、台大、中山等八所大學已開設相關課程,還有四所準備籌設育成中心,等政府公布鼓勵措施,數量只會更多。每年跟社企有關的創業競賽,更不勝枚舉。

這間位於台大校園一隅的小小研究室,已誕生多家創新社企。如開張一年、位於台中市的共同工作空間「好伴」,至於「饗耕」兩名成員楊淳名、蕭玉欣目前一邊任職研究助理,一邊籌備經費。

事實上,台灣年輕世代對改革社會的熱情超乎一般人想像,只是需要機制誘導。陳東升兩年前開的選修課「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就是最好例子。

那門課專門開給大四生,雖然有三學分,但每週必須上一整天6小時課,還要分組討論、上台報告、田野考察、最後提出實作方案。

如此繁重、又不營養的課,剛開始陳東升助理揶揄他,應該只有五、六個人會選。陳東升苦笑,「我是故意的,如果真的想做一件事,就必須願意付出,這是塑造一種做事的態度。」

想不到,那門課竟吸引來自七個不同科系的30位學生自投羅網。在課堂上分成教育、旅行、生態、社會住宅等四組,後來衍生出三組創業搭檔。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如好伴的兩位創辦人張珮綺、邱嘉緣,便因這門課而決定創業。陳東升從尋找創業定位、寫企劃書、接觸募資平台、到選址營業,全程陪她們走過。「我這門課有終身保固,只要她們繼續做,我們就會陪伴,」他笑說。

這陣子《遠見》四處走訪社企議題,不少專家異口同聲地說,台灣的社企火苗能否繼續延燒下去,人才因素至為關鍵。

中山大學社企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義即擔憂道,社企假如沒有領導人才跟經營團隊,空有好的理念和產品也沒用,「現在很多位於偏鄉的社企,都普遍面臨缺乏人才的困境。」

創業除了狂想 也要有社會實戰經驗

安侯建業(KPMG)社企服務團隊會計師吳惠蘭觀察,社企創業團隊的平均年齡比一般創業者更低,目前組成來源約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活苦悶、經濟拮据的憤青;另一批是豐衣足食的天之驕子,前者因看不到未來,亟欲透過社企發動社會改革,後者則想從社企領域尋找人生意義。

然而,無論哪種創業動機,最基本的還是做好經營管理。吳惠蘭接觸過很多年輕社創家,「談起理想時,總是兩眼發光;但一說到營運跟財務,就開始眼神渙散,」她提醒年輕人,如果不能認真面對經營的挑戰,創辦社企不但無助解決社會問題,反而對社會製造災難。

為了讓學生提早進入實戰階段,2013年,輔仁大學開設全台第一個「社企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給有經驗的社企從業者攻讀在職專班,讓有實務經驗的社企家跟滿腔熱血的青年學子交流、分享。

看來,台灣的社企浪潮要走得長遠,除了激發年輕人熱情,教育體系還得發揮訓練、實習、媒合、甚至實戰演練等更多功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