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自那以後,對溫家寶領導能力,尤其對其國家經濟管理能力,評價就出現兩極。支持者認為是他從根本上推動了中國向民主制度和市場經濟的轉型,而反對者則指責他未能兌現進行政治和經濟改革的承諾。
結構轉型 邁向高收入的關鍵
如今隨著溫家寶的繼任者李克強開始嘗試推動深層次體制改革,對前者政策決策的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溫家寶最具爭議的經濟政策就是中國政府為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所實施的4兆人民幣(約20兆台幣)景氣刺激計畫。雖然成功維持了中國的經濟成長,但也因此受到多方指責,認為這種措施過度激烈,最終導致貨幣過度擴張。
事實上,當時出現的銀行貸款大增,令中國的M2(衡量貨幣供應的廣義數值)大幅飆升,從2008年相當於GDP的150%上升到如今的約200%,超過100兆人民幣(約500兆台幣)。對中國大規模注入流動性,不但催生了大型房地產泡沫和產能過剩,也導致負債增加,地方政府和企業負債狀況尤為嚴峻。
在過去一年半以來,李克強領導下的中國政府著手進行深度調整中國產業結構,壓低過剩產能,限制貸款數量,嚴控影子銀行部門以及遏制房地產投資來應對挑戰。
雖然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付出了犧牲經濟成長的代價。即便目前7%的經濟成長令人滿意,卻也遠低於2008年前的雙位數成長。
然而對溫家寶刺激政策的評估不應僅局限於成長與改革之間的權衡。因為該政策同時也幫助擴大了中國的對外貿易,並透過穩健的國際收支狀況,巨額外匯存底和穩定的貨幣,增強了中國外部金融實力,最終為李克強雄心勃勃的改革方案創造了空間。
國際購買力強化了金融實力
與此同時,世界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資產相對價格的變化。隨著先進國家陷入債務危機,導致資產價格和匯率下跌,中國的國際購買力反而有所增強。這些再與溫家寶的刺激政策相結合,就大大強化了中國的投資和金融實力。
預計到明年,中國的年對外投資金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與其外資流入金額逐漸拉近。相信不用多久,中國就能實現從商品淨出口型國家變為資本淨出口型國家的歷史性轉型。
但中國的對外金融舉措並不會止步於此。在2009至2010年間,中國也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了巨額投資,中國人民銀行在2009年宣布將購買高達320億美元的特別提款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種準貨幣),相當於約500億美元貨幣。
在同一時期,中國簽署了多項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提供了多筆政策性貸款和特別資助,並對區域性投資基金注資。
在未來幾年,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聯繫將進一步加深。全國人大已經計劃拿出一部分外匯存底資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
這樣一個中國版的「馬歇爾計畫」將致力於增強發展中國家採購中國商品的能力,也能推動一個更廣泛的發展進程。一些中國央行官員甚至提出要建立一個超主權基金來進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
中國的持續發展需要不斷擴大對外援助的能力和影響力。全球金融危機加速了這一進程,迫使中國領導人自發地透過經濟結構轉型實現這個進程。在這個意義上,溫家寶其實是為李克強創造了寶貴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