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逆勢突圍,與時俱進是唯一出路

上路19年 後EMBA時代的挑戰

李雅筑
user

李雅筑

2014-10-31

瀏覽數 39,700+

台灣逆勢突圍,與時俱進是唯一出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4 / 11月號雜誌 教出全世界最快樂的小孩

「預備,蹦!」槍聲響起,700多名EMBA學生大步跨出腳步。10月底一個清晨,全國EMBA校園馬拉松接力賽在政治大學登場,他們跑過幽靜河堤、嚴峻山坡,汗水直下,臉上仍堆滿笑容。他們迎著太陽,像要跑出一條人生大道。不過,1996年引進台灣的EMBA學程,發展至今,卻宛如身處濃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報名人數減 降門檻求生存

EMBA開辦19年來,已有近百間大學陸續開設,每年上萬名學生畢業。剛開始,的確掀起一波就讀風潮,以台大為例,首屆吸引976人報名,之後幾屆更曾破千。不過,因受到產業外移,及許多高階主管均已就讀過,報名人數近年起起伏伏,整體來看,成長幅度已趨緩。

許多學校對此放寬入學門檻,像是台大、政大、清大和中興大學等都已免筆試,部分學校為了招生,更打出只要三年工作經驗即可報名的廣告,因此有較年輕的學生入學,職稱頭銜明顯降好幾階。對外,大陸EMBA起步晚,但近年急起直追,吸引不少台灣精英不顧高學費,也要前往就讀。種種現象加總起來,讓外界不免擔心,台灣EMBA的光景是否不復以往?

當台灣EMBA已到改變時刻,近兩年來,各校在課程設計、交流活動與校友連結等三大面向,都開始萌生創新突圍的新作法。首先在課程面,因應產業變遷,許多新興領域已如雨後春筍冒出。

例如綠色經濟議題持續發燒,目前急需「綠領」高階人才,中央大學EMBA在2009年首創「綠色經濟管理組」。業界最火紅的話題還有生技醫療業,近期不少公司的投資目光都著眼於此,交大與政大EMBA不落人後,設立生技醫療組別,「EMBA的課程設計還是要找市場前景最好的,」交大EMBA執行長鍾惠民不諱言。

國家政策方向也是課程改變的一大助力。今年8月,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告台灣進入「社會企業元年」,社企概念已是潮流。輔仁大學的「社會企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就是華人區首個專門培育社會企業人才的EMBA。

中山大學EMBA的「企業倫理與公司治理」課程,今年特別與當地八個社區營造協會合作,讓學生提出可行經營模式,幫助當地居民形塑社會企業的樣貌。

其中一個案例是改造屏東縣的竹田驛站,這是少見的木造老車站,學生經由採訪和策略分析後,認為短期目標應結合當地特色,舉辦鄉土教學活動,長期則是連結周邊觀光產業,新增目標客群。參與改造計畫的四海食品原料公司總經理郭裕仁表示:「之後將持續追蹤成效,不只給魚,要教他們怎麼釣魚。」

還有一組學生幫助屏東縣地磨兒部落居民建立咖啡自有品牌。地磨兒文化產業藝術協會專案管理人莊爵瑋開心地說,從非營利組織轉型到社會企業有許多困難,好險有這些學生出點子,「以前咖啡都是一大袋在賣,口碑打不起來,現在有了品牌,詢問度明顯提高許多!」

競爭到競合 放大格局視野

現在,更有學校把目光鎖定在十年後的世界趨勢,「目前是知識經濟,到2030年將是生活經濟學當道,」北科大EMBA執行長范書愷分析,未來透過物聯網,日常生活將延伸出更多商機,對此北科大開設「雲端運算與巨量資料管理」,搶搭最新熱潮。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除了新興課程,行之有年的個案教學模式也跟著翻新。往年各校EMBA個案課程多以國外公司為主,為增加在地連結與實用性,愈來愈多EMBA納進國內案例,甚至有些學校就直接引用班上同學的公司為個案。像政大創業主管理精修班和中山大學EMBA都如此嘗試。

「實際的本土案例思考,學生討論時更熱烈,也更有感覺,」中山EMBA執行長林東清觀察。教室外的教育也開始動了起來。台大EMBA在五年前開創全台唯一的「體適能與健康管理」,與台大醫院和台大體育室合作,被外界稱為「鑽石級」的體育課。不僅傳授健康管理知識,也有國手級教練群實地上場操練,學期前後,還有價值數萬元的體適能檢測。

由於學生每天都要記錄內容,並由專業人員提供建議,久而久之,讓許多忙到沒有時間運動的高階主管,生活型態完全改觀。「不少人都反應,來念了EMBA後,身體都變健康了!」台大EMBA執行長謝明慧透露。

各校課程不斷推陳出新,競爭意味濃,不過今年開始,EMBA商管聯盟破天荒聯合全台八所EMBA,開設跨校聯合課程。「當學校開始合作,就表示EMBA成熟了!」政大EMBA執行長黃秉德欣慰地說。清大EMBA執行長洪世章更直言,放眼兩岸,台灣跟大陸的EMBA規模差太多,若是台灣不合作,未來就沒有機會。

在國際合作上,交流也愈來愈多,成大EMBA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合作開設「跨國管理實務融合課程」,4天課程,兩校學生一起上課、企業參訪,也有小組商業競賽。成大EMBA執行長蔡東峻認為,學生在互動中將放大格局與視野,對個人和經商都是絕佳學習。

不過目前,兩岸EMBA雙聯學位只有「台大復旦EMBA境外專班」以及「中山同濟EMBA專班」,兩邊學生共同上課,畢業後可以拿到兩校碩士文憑。

客製教學 用創新凸顯優勢

身為台大復旦班第一屆畢業生,特力集團總裁何湯雄談起這段學習,依舊滔滔不絕,「兩年的空中飛人生活,一點都不累,興奮又刺激!」對他來說,了解大陸市場是最大體悟。他談到,復旦大學的老師是國營企業出身,對於整體商業環境熟悉,而大陸同學也分享自身經驗,再加上他觀察了大潤發、肯德基在大陸的成功法則,讓何湯雄摸索出一條經商之道。

「在中國做生意不能只用一套方法,沿海和內陸的經營方式差很多,」他分享,HOLA特力和樂其實在2004年就進入大陸,當時他沒有親自坐鎮,一開始是先引進台灣HOLA的作法,然而中國在法規、經濟型態、地域差異和消費型態皆不同,前面幾年的成績平平。

之後,何湯雄透過在EMBA的學習與人脈資源,2010年從事一連串改革,像是調整店址,從原本的一線城市,擴張到更具前景的二、三線城市,也慢慢進駐到購物中心與百貨賣場,結果銷量連翻跳。

畢業後為了和大家保持聯絡,平時不玩臉書的他,硬是申請了帳號,分享兩岸商業市場新知。除了工作上的幫助,何湯雄最念念不忘的還是同學間情誼,「到當地如何融入團體生活,是一種再學習。」

畢業校友的連結度也不容小覷,像是各校推動創新創業學程,EMBA校友就是最好業師,他們分享經驗,同時也可藉機尋覓人才。而政大EMBA則在2012年成立「台安傑」天使基金,主打生技醫療、資通訊業和文創產業等新創企業。現在,各校EMBA正盡情發揮創意,提供客製化教學。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台灣EMBA的唯一出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