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全民瘋足球,運動俱樂部深入生活

獨特教育觀1〉不要宅小孩 多往外跑最好

林琮盛
user

林琮盛

2014-10-28

瀏覽數 41,900+

全民瘋足球,運動俱樂部深入生活
 

本文出自 2014 / 11月號雜誌 教出全世界最快樂的小孩

位在荷蘭中部的卡斯翠坎(Castricum)是一座人口3萬人的美麗、悠閒小鎮。人口雖少,但參與運動的人口和風氣卻十分旺盛。

「維特賽22」(Vitesse’22)是卡斯翠坎鎮其中一個足球俱樂部。每當週末假日,擁有900多個會員「維特賽22」常會湧入數百位當地社區的父母親和孩子,從事各類運動;足球、曲棍球、網球……,每個人各取所好。

在足球場,孩子揮汗騁馳在翠綠草皮上,家長在場邊忘情的吶喊;父母的激動嘶吼聲,甚至還大過教練,彷彿自己才是運籌帷幄的軍師,神情十分投入。為了「冷卻」過度強烈的熱情,俱樂部還在球場邊豎起一塊牌子,提醒家長「觀棋不語真君子」。

瘋運動關鍵1〉

運動俱樂部遍布全國 密集度冠歐盟

在荷蘭,像「維特賽22」這樣的運動俱樂部,總共超過2萬5000個。平均每672個荷蘭人就享有一個運動俱樂部。據荷蘭知名的運動研究中心「穆勒研究所」(Mulier Institute)統計,每月至少運動一次的比例,荷蘭人89%;每週運動五次以上,荷蘭人43%,居住區提供運動健身設施和機會,荷蘭95%,均是歐盟第一。

老少咸宜的運動風潮,刺激出的運動行業產值高達127億歐元(約台幣4850億元),超過荷蘭國民生產總值1%。

體育活動風靡全國,讓小國荷蘭躍居全球體育競賽的常勝軍。穆勒研究所指出,自1900到2012年的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荷蘭搶下267面獎牌,奪牌數量晉身奧運排名前10大。其中78面是金牌,其中游泳占26%獎牌數。

一個面積只比台灣大一點點(4萬平方公里),人口比台灣還少的小國,竟是體育大國。若形容荷蘭人是全世界最酷愛運動的「過動兒」,一點都不為過。

高個兒特別多 女性平均身高170

「運動過動兒」的荷蘭人也成為全球身高最高的國家。男人平均身高約182.5公分,女人170公分;連13、14歲的男孩身高超過170公分者,比比皆是。身材較矮的亞洲人來到荷蘭,宛如進入「巨人國」,常不自覺發現,必須要「仰」著看人,才能講話。

愈來愈多研究指出,運動能讓人釋放腦內嗎啡因,讓人更快樂、心情愉悅;小孩愈運動,不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而更能聰明學習。酷愛運動的氛圍,應與荷蘭小孩快樂感,密切相關。為何荷蘭人酷愛運動?原因可從遍布全國的運動俱樂部尋求答案。

1960年代,運動俱樂部在荷蘭各城市崛起。這些運動俱樂部的前身,大多是天主教、基督教以及社會大眾所組織的足球俱樂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經濟起飛,也提供運動俱樂部極佳的生存養分。

荷蘭最受歡迎的運動俱樂部是足球,共擁有120萬名會員;其次是擁有70萬會員的網球;曲棍球有40萬名會員,位居第三。因此,運動俱樂部對荷蘭體育的普及極具關鍵。「80%的荷蘭人已極少去教堂,」烏特列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社會學院教授湯姆.伯特(Tom ter Bogt)觀察,卻有超過80%的荷蘭人每週一定向運動俱樂部報到。

父母慣於在俱樂部運動的習性,成為孩子耳濡目染的典範。久之,運動俱樂部早已是荷蘭家庭的身心靈教堂。荷蘭的運動俱樂部也有其運作模式。「維特賽22」負責行銷和贊助商聯繫的朗.佐涅斐德(Ron Zonneveld)說,俱樂部主要的財務來源來自四個方面:當地市政廳補助、會員費、民間贊助商和物品拍賣。

不只能運動 還能凝聚鄰里感情

除了開源,當地社區民眾也加強志工群體,成為支撐運動俱樂部歷久不衰的後備部隊。目前荷蘭人擔任運動俱樂部志工的人數是全歐盟第二高,僅次於瑞典。例如「『維特賽22』有80%的工作人員是志工,」遠嫁到卡斯翠坎鎮的北京姑娘長英就曾在俱樂部擔任餐廳志工。歸功於龐大的志工群,俱樂部的運作成本才得以降到最低。「很多家庭成員都會排班協助運作。他們非常有熱情,社區有很深厚的凝聚力。」

有些父母親和孩子還身兼球隊的教練。「維特賽22」俱樂部副會長耶洛恩.川普(Jeroen Tromp)平時的工作是家庭醫生。一到週末假日,就化身為俱樂部的副會長和女子足球隊教練。

伯特的12歲兒子主打曲棍球。在球隊,他是球員。但他也身兼6歲孩子的曲棍球教練。透過運動參與,社區成員自然融合在俱樂部的大家庭中。「我們幾乎都認識這個社區每個人,」長英說道。「俱樂部宛如社區社交中心,」阿姆斯特丹大學運動社會學主席拉蒙.斯帕(Ramon Spaaij)表示,運動俱樂部連結了鄰里間的情感。

瘋運動關鍵2〉

95%兒童會游泳 還要考證書

在荷蘭,除了每天必備的自行車外,另外有兩項體育項目幾乎是國民運動:游泳和足球。荷蘭國土面積中有1/6、7600多平方公里是水的天下;26%的國土低於海平面。1953年的北海大水災,曾造成上千名荷蘭人喪生。應對「先天不良」的災難,荷蘭政府鼓勵所有人學習游泳。95%的兒童都會游泳是最好證明。

「我們台灣人從小被灌輸,水火很危險,不要接近,」在荷蘭生活18年,有兩個孩子的張量寧觀察,荷蘭到處是水,從小就努力跟水和平共存,教育小孩要學游泳,至少要拿到A級的初級證書。

曾有一位嫁給荷蘭人的台灣女孩,帶著兩個5、6歲的孩子前往綠島遊玩。5歲孩子看到防波堤築成的港口,二話不說,穿著衣服,即一股勁兒往下跳;還有一個在搭漁船時,自己就跳下海玩。

「這個行為震驚了綠島居民,讓他們一夕暴紅,」但張量寧說,這在荷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和台灣教法最大不同,荷蘭的游泳教學不先教自由式,也不提倡游快、游遠。

先學自救 冬天穿厚衣游50米

張量寧的6歲兒子張懿晟正在學游泳。泳池旁,教練不要求孩子趴在岸邊打水,而是躺在水面上,用蛙式腳法踢水。為何要先學蛙式,而非自由式?游泳中心經理希魯安.高帕斯(Siluain Cowpas)解釋,人在溺水時,會本能地用踩踏方式,想辦法浮在水上,而非自由式。若急忙游上岸,反而容易耗盡體力,學會踏水技巧,就能自救。

通常,平均訓練1年半載,6、7歲的孩子多能拿到A級游泳證照,擁有自救能力。至於層次高的B、C級證照的測驗,宛如「特種部隊」。B級是穿上輕便衣服和鞋子,持續游25公尺。C級更嚴酷,得全副武裝,穿上冬天厚重衣物,潛水60秒,並游50公尺上岸。高帕斯說,「因為冬天不慎落水時,就是這種狀況。」

荷蘭人性格務實,強調訓練「實境化」,絕不打高空。對此,旅居荷蘭10多年、曾在小學游泳課當志工的台灣媽媽張麗馨印象深刻。學校游泳課教導7、8歲的孩子,在冰天雪地中,不慎掉入冰洞時的自救方法。

在冬天零下5度氣溫中,老師還刻意打開泳池大門,讓冷風灌入,孩子在入水前,先泡過一次冰水,再跳入溫度極低的泳池。這一切,就是讓孩子真實體驗冬天的水溫。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瘋運動關鍵3〉

足球=國球 積極培養新秀

足球對荷蘭人的重要性,等同棒球之於台灣人。過去兩屆世界杯足球賽,「橘子兵團」皆奪下第三名,成績斐然。足球風氣興盛,歸功於設施的完善和便利性。皇家荷蘭足球協會(KVNB)發言人馬魯斯卡.范梭斯特(Maruschka van Soest)指出,「任何一個荷蘭人,只要10分鐘騎腳踏車,就能找到足球俱樂部。」

談到荷蘭的青少年足球培訓,座落在阿姆斯特丹的阿賈克斯職業足球隊(AFC Ajax)「未來」培訓學院(De Toekomst)可謂全荷蘭最大,在歐洲屬一屬二的青年足球培訓重鎮。「青少年足訓是砸不得的重要招牌,」阿賈克斯俱樂部的國際行銷專員道盡這座學院的重要性。

這裡宛如阿賈克斯職業足球隊的「農場」,每年輸送3名18歲年輕新秀,進入職業球隊。該隊至少有55%球員來自「未來」學院。放眼全歐洲職業足球隊,善用自家培訓球員的比例,阿賈克斯堪稱最高,這也是平均年齡最輕的勁旅。

不偏重訓練 品行、課業都兼顧

許多國家的運動訓練上,常只顧培訓,卻荒廢學業和品行。但「未來」學院要求兩者兼具。阿賈克斯職業足球俱樂部行銷長愛德恩.范德薩(Edwin van der Sar)強調:「我們要求年輕球員,不只專注於訓練,還必須兼顧學業。」因為,絕非每個球員都有機會進入職業隊。

每天下午,小球員抵達學院後,會先做完功課,再訓練;阿賈克斯聘請了多位老師進行課後輔導。「我們還打造自己的教學大樓,為中學球員服務,」曾一邊踢球、一邊攻讀大學的范德薩說,提供給青少年球員的課程有生物課、英文課、媒體訓練課、教練證書課等。

阿賈克斯還會抓緊球員的紀律和品行,一旦經常遲到、無法自律,無論球技再好,都會被開除;更不用提霸凌,「一旦被查到,沒有第二句話,就是開除,」一位工作人員說。從運動俱樂部、到游泳、足球等全面普及,讓荷蘭成為「愈運動、愈快樂、也愈成功」的典範。

荷蘭人的運動精神 

不尊重隊友,就得退出足球隊

一個秋日午後,常陷陰霾天的荷蘭難得展現耀眼的和煦陽光。這是一個很適合踢足球的午後。但足球俱樂部「維特賽22」的青少年足球培訓教練耶洛恩.史密特(Jeroen Smit)卻板著一張嚴肅的臉,彷彿暴風雨即將來襲。

一場友誼賽前的面訓會,15位13~14歲的荷蘭孩子擠在一間不到10平方公尺的會議室聽訓。上週末比賽後,一位14歲小球員竟對隊友出言不遜。耶洛恩絲毫不認為,這只是「芝麻綠豆小事」。賽後立即約談這位球員,不准再出現第二次;不僅如此,更和他家長進行溝通。

26日下午的面訓會,耶洛恩再次當著隊員的面,以嚴厲口吻警告,若他再犯一次就得離隊。「我們是一個團隊。這不只你一個人的問題,更是球隊的問題!你們要懂得尊重隊友!」耶洛恩更要求所有人,好好想一想他的話。球員低著頭,一片靜默。

〉輸贏是其次 最重要是團隊紀律

會議室外的足球場邊,立著一張牌子,藍底白字寫著「沒有尊重,就沒有足球」。「尊重」兩字,是荷蘭的學校和運動俱樂部,乃至家庭教育中,最常聽到、頻繁出現的關鍵字。

荷蘭人認為,競賽可以激烈,但絕不能以犧牲品德為代價。球賽開始後,一位場邊觀賽的荷蘭媽媽開玩笑說:「這些小球員在家未必聽爸媽的話。但對球隊教練,簡直奉為神;教練說什麼,他們言聽計從,不敢違逆。」

問這位荷蘭媽媽,萬一在球場上發生集體鬥毆怎麼辦?她瞪大眼睛,用不可思議的口吻說:「我們不會發生這種事。光球員罵人,就是不得了的情況。若發生鬥毆,必定會登上媒體。」

在荷蘭人眼裡,輸贏是其次,品格才是教練、家長關心的重點。透過孩子們最喜愛的運動,更強化品德教育的最高價值。

〉荷蘭體育署副署長 談提倡運動關鍵 

運動從小扎根,一個都不能少!

在一面潔淨的落地窗後,體育署副署長瑪莉肯.洛兒絲(Dr.Mariken Leurs)笑著臉,坐在「飛輪椅」迎接《遠見》採訪團。洛兒絲說,這可讓她一面踩著腳踏車,一邊工作,把體育精神完美落實。她接受《遠見》專訪,談政府如何鼓勵人民運動?

政府撥預算 幫貧生繳俱樂部會費

享受運動的快樂,必須從小培養。為了讓運動扎根,年預算1.3億歐元(台幣50億元)的體育署成立了一筆青年體育基金,專門提供給家境困難的小孩,幫他們繳交運動俱樂部會費,並提供運動用品,讓參加體育活動「一個也不能少」。

荷蘭還有一個國家支持體系,提供獎學金給600位年輕精英選手,讓他們專注訓練。但荷蘭也不會為了訓練選手,犧牲孩子課業。運動員不只強調培訓,還要兼顧學業,讓運動員獲得另外的知識。

今年夏天,荷蘭有一支青少年足球隊到外國參賽,日期和期末考衝突。體育署想盡辦法,協調荷蘭外交部和教育部,讓孩子邊比賽邊完成考試。最後,孩子不只贏得冠軍,還在海外完成期末考。

此外,體育署還推出一個稱為「電視運動快樂計畫」(TV Sports pleasure)透過線上影視教學,教育家長讓孩子們快樂享受運動,不要在他們競賽時,還得承受場邊的家長叫囂、指點。因為父母過於激動的行徑,反而會激怒孩子。

歷屆奧運會上,荷蘭共囊括數百面獎牌,祕訣是什麼?洛兒絲說,荷蘭文化常告訴孩子:「平凡地做好自己,就很棒了!」但也不斷鼓勵孩子,「若你願意盡情發揮、超越自己,就放手盡力去做。」這個理念不斷在體育界被實踐和發揚。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