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叫愛麗,」「我叫岑拉,我學中文『二』年了,不對,『兩』年了!」一間會議室裡,幾位荷蘭學生中文自我介紹。
這裡是海牙的萊茵蘭中學,去年許多家長要求,校方正式將「中文」列為外語選修,而校長Jan Leuiken也取了中文名字羅誼昆。艾冠琳是這裡首位中文老師,也是荷蘭人,她是萊登大學漢學碩士,30多年前到過中國,曾經在北京與台灣住過。
2013年開始艾冠琳開了五個中文班,共24位學生報名。感受到中國字的書寫十分複雜,發音也容易讓學生搞混,想要完全沒有中文基礎的荷蘭學生學中文,是一大挑戰,因此,「只有讓他們覺得很有趣,才會讓他們繼續下去,」她說。
如何有趣呢?看看他們的中文課本,很像小學生的國語,只是對話變多了。而功課大多是「開放式」報告,學生可以選擇喜歡的題材,例如大衛喜歡軍事,他的報告是關於孫子兵法,而泰絲則是研究明清歷史。
除了報告,最令他們開心的一堂課,就是全班去聽五月天演唱會。去年2月,五月天首度在阿姆斯特丹開唱,同學們在之前做足功課,請老師解釋與翻譯幾首五月天的歌。大衛記憶最深刻的一首歌,就是「OAOA現在就是永遠」,而演唱會上打上許多聲光效果的中文字,也讓他們學到不少。艾冠琳也常帶學生參觀中國城,吃中國菜、逛中國店。這樣的中文課,誰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