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約30人的高三班。他們都將參與政府統一的畢業期末考。其中必考科目,就是英文。踏進教室後,老師把記者請到台上,向所有人介紹台灣的情況。記者向學生們講解了400年前荷蘭和台灣的淵源,及台灣學制和荷蘭的差異。
充滿好奇心的學生一臉恍然大悟,並未因為見到外國人,而怯於發言。反倒爭相舉手,用瑕不掩瑜的英語,熱情詢問兩地文化的差別。
「你們覺得快樂嗎?」記者問。「我們覺得很快樂,和同學相處得很融洽」「可以自由地做選擇,」這是荷蘭年輕人的一貫自信。過程中,有幾位學生不自覺迸出幾句荷蘭文。「用英語!」機靈的老師立即從旁提醒,「這堂課只說英語,沒有荷蘭文!」
「在課堂上,我們透過互動式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教授英文,」康林中學英文老師派翠希亞.奧莉維拉(Patricia Dias de Oliveira)說道。
日常英語普及率 居歐洲第三名
據英孚教育(Education First)公布的「全球英語能力指數評比調查」(EPI),在全球60個非英語國家中,荷蘭英語能力被列為「卓越水平」,是全球第三強,且是唯一男女英語能力均等的國家。
歐盟執委會的調查也發現,荷蘭的日常英語普及率高達87%,位居歐洲國家第三。在正規教育中,荷蘭孩子大約在10、11歲開始學英文。但近年來嘗試把英文教育再往下扎根。
旅居荷蘭10多年的台灣媽媽吳淑芬說,這幾年荷蘭進行一項「早鳥計畫」(early bird)英文教育,從小學一年級(group 1,約4歲)接觸英文。實驗小學聘請了英國老師,透過歌唱和遊戲等寓教於樂方式,佐以簡單的字母和單字,讓孩子自然學習第二外語。
在家背單字和閱讀 課堂學聽、說
這項實驗進行三年。大約在7、8歲會有一項成果發表,家長與師長都被邀請觀摩。不少小學也跟進。到了中學,英文老師會逐漸進入「英語教英文」;學生學習單字時,儘可能以英文解釋英文,類似「英翻英」;在孩子們愛看的卡通節目上,也儘量播出原音,輔以荷蘭字幕。
「任何互動式的英文教學,如聽、說,都在課堂處理;靜態的背誦單字和閱讀,則讓學生回家做,」在荷蘭從事翻譯業的跨聯公司(KuaLanx)合伙人郭騰傑歸納出荷蘭英文教法的原則。
以聽力練習為例,老師會在課堂播放一段英語新聞,和同學討論。荷蘭老師側重引導學生提出觀點;台灣老師則偏重是否聽到正確內容。「相較之下,台灣的英文教學太過強調語言的精準度和文法,」郭騰傑指出,荷蘭人則強調「情境模擬」。
角色扮演闖關 自然開口說英文
荷蘭人的務實教法,也應用在活動上。從事多年翻譯業的荷蘭女孩郭玫媞(Mathilda Banfield)即提到情境扮演的「語言村」概念。活動包含擺攤和闖關。每個攤位都是一個場景。在「醫院」這關,學生必須用英語解釋,自己哪裡痛、症狀為何、需要什麼藥;在「警局」一關,學生則要用英語報案、描述事發經過;學生不只要會表達,還要聽懂關主的回應才能得分。
學生以類似闖關方式,在各攤位遊戲,用英語完成任務,藉此練習英語。若在某個攤位「合格過關」,關主會簽名,代表通關。這種活動也鼓勵同學互助學習,而非彼此競爭。「講英語不要怕犯錯,大膽直接講;台灣人太強調英語的準確性了,」郭玫媞一語道盡荷蘭人和台灣人學英文的心態差異。除了教法不同,語系和環境讓荷蘭人進入英文的門檻也相對較低。例如,荷蘭文和英文就頗為類似。荷蘭文中的「中央」(Centraal),就和英文的中央(Central)極為相似。
此外,荷蘭人酷愛經商及開放的性格、高度國際化的商業環境、大學課堂大量使用英語教學等因素,自然讓荷蘭人習慣被英語氛圍圍繞。這些有利英語學習的教育方法與環境,讓荷蘭人的英文不被列為「卓越水平」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