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久居荷蘭的華人媽媽,某天問她的兒子:「你們班上誰的功課最好,誰是全班第一名?」
這個問題如果在台灣,非常容易回答。可是,她的兒子想了很久說:「我不知道耶,不過,我曉得強森是班上最會踢足球的,彼得的勞作做得最好,安娜的畫畫最棒,歐德的鋼琴彈得很好……。」
曾擔任歐洲學校荷蘭部主任的席爾科思(Evalien Hilks),來台三年的她,談到最大的文化衝擊,就是台灣非常注重學生的「課業排名」,在荷蘭,每個孩子都可以是不同領域的第一名。
成績單密封給家長 不公布名次
「在荷蘭,成績單都是密封交給家長,同學不會知道誰的名次,更別說誰是班上最後一名,這有點像變相的霸凌,」她不解地說。「我們認為行行出狀元,」許多荷蘭老師異口同聲說。
荷蘭人相當務實,教育也傾向「學以致用」,只有20%學生,選擇六年制的大學預備中學,將來準備念一般綜合大學。54%以上的孩子,小學畢業後就選擇進入四年制的初級技職學校,多數的家長也都給予尊重。另外還有部分孩子選擇進入五年制一般中學,將來可以念專業技術大學。
《遠見》記者來到距離阿姆斯特丹30分鐘的新維納普市,居民95%以上都是當地荷蘭人,最可以見證一般荷蘭式的家庭教育。時間大約傍晚6點半,來到荷蘭媽媽瑪格麗特的家。12歲的納森和9歲的蘭妮已經在家等候記者多時,爸爸則因上晚班,還沒回家。
瑪格麗特是小學老師,自從大兒子納森出生後就改兼職,有趣的是,另一位同事也初為人母,因此兩人共教一班,每人一週上課兩天半,一直到現在。今年剛上中學的納森,顯得有些害羞,英文比較不流利,時常靠媽媽翻譯,不過,一提到學校,他就格外興奮,表示上課很有趣。
一般來說,小學老師會格外注重自己孩子的課業成績,不過納森選擇的是「四年制」的初級職業教育,也就是技職。
荷蘭小學畢業後,就必須選擇未來的升學途徑,因此小學五年級,老師便與家長、孩子討論。雖然小學畢業有全國性的畢業考CITO,但其成績只占三、四成考慮,老師會依照對孩子多年來的觀察與了解、性向、上課的態度等,作出最後建議。
同為老師,瑪格麗特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兒子的導師面談時,他們也很快達到共識。「這是我自己決定的!」納森大聲地說。
孩子能開心 做木匠、美髮師都好
「我當然也有自己的期待,但是我最了解孩子狀況,我覺得上技職學校是明智的抉擇,真的非常適合他,」瑪格麗特說,納森課業成績並不好,但三歲時就喜歡玩木匠的遊戲,從小就展現工藝才華。而在他一旁的妹妹蘭妮,也毫不遲疑地說,未來想做個「髮型設計師」。
國小畢業考滿分550分,通常成績在536分以下,學校會建議念技職學校。而545分以上,則建議往升學發展。另一位荷蘭孩子賈思波,是CITO滿分的學生,父母卻選擇六年制技術科中學。來到賈思波的家,已超過晚上8點多,6歲的弟弟馬丁早已上床睡覺,剩下他和10歲的馬恩正在和狗狗玩。
談到大兒子,媽媽安妮梅克感到驕傲,他是CITO的榜首,今年剛上初中,不過媽媽認為,考試是一時的,未來還是要看兒子興趣,「很多人都說,賈思波爸爸是醫生,他那麼聰明,將來一定也可以當醫生,我卻不這麼認為,如果他喜歡,那當然很好,如果不行也沒有關係,」她說。
媽媽觀察,賈思波喜歡自己動手做、比較務實,也愛閱讀找答案。因此選擇念的技術中學,以創新多樣化出名,才初一,便有很多與企業建教合作。「我儘量鼓勵他學習,但最重要的是他要開心!」安妮梅克認為,即便父母強迫他念一般中學、升大學,最後還是會失敗。「如果念書到最後,找到一個人人稱羨,自己卻很討厭的工作,那多可悲!」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