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巧不巧,就在這個夏天,位於台灣南港的中研院正好從以國來了一位重量級訪問學者,他是以色列化學學會主席基南(Ehud Keinan)。
基南任教於知名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充滿社會關懷,旅台短短兩月,他立刻觀察到台灣雖與以色列同為小國、同樣已實質獨立60餘年,也始終面臨強大威脅,但兩國人民的愛國心卻有著天壤之別。
政黨惡鬥後果:缺乏愛國心
他接受《遠見》採訪時指出,台灣人愛國心不強,是政黨激烈紛爭的後遺症,十分可惜。他留台兩個月親眼看到台灣三位部會首長下台後,提出一套「OMGO」(one mistake,game over)理論,認為台灣政壇對立太深,所以政治人物不許犯錯。只要一個錯誤,無論輕重,都足以結束一個人的政治生命。這一點在以色列人眼中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以色列是民主國家,當然也有政治癱瘓、行政效率不彰的問題,但仍有許多議題可以凌駕所有紛爭,成為全民共識,民族團結便是其中之一。因為對以色列人而言,這不是一種餘裕,而是關乎生存。
基南也很重視教育。他曾在以色列內蓋夫(Negev)沙漠推動一個諾貝爾計畫,登高一呼召集海內外猶太人諾貝爾獎得主齊聚一堂,培養優秀高中化學人才,成績斐然。
這位傑出科學家對台灣有哪些觀察?他寫成〈民族團結〉(National solidarity)一文,以下是精華摘譯:
義務役是民族團結的根本
同樣都是1940年代後期實質獨立、且多數人民都生於這段時期的以色列和台灣,有著許多可相互學習的地方。
就像世界上多數民主政權一樣,以、台兩國的民主基礎,都源於美國進步運動(progressive movement)的理念。1863年林肯「蓋茲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所說「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便是最好代表。
這個思想後來啟發了孫中山,受到海峽兩岸共同尊敬,在台灣被尊為國父,在中國也被敬為民主革命先驅。他的政治哲學以「三民主義」為基礎,也就是民族、民權和民生主義。
對於任何一個民主社會來說,要在這三項主義間維持正確的平衡,都是一個挑戰。
在民族主義方面,以色列社會用了很多官方和民間機制來強化民族團結。從幼稚園到高等教育,教育體系每個環節都大力著墨民族歷史、區域地理和考古學、希伯來文學、《聖經》和猶太教義。教育部也非常鼓勵各種社會意識計畫,支持學生們志願幫助窮人、年長者、殘疾人士或弱勢學生等。
很多以色列高中畢業生都會選擇在從軍前,先念「13年級」,用一年時間義務從事諸如帶領青少年運動,以及其他形式的社區服務等。
但義務兵役還是以色列民族團結教育的根本所在,男性須服役三年,女性則是兩年。以色列開國元勛之一的本古理安(David Ben-Gurion)很早就認知到必須培養民族精神,才能把人民和國家、集體歷史與文化連結起來。
藍綠散布恐懼 青年冷漠失望
短暫停留台北期間,我大量與各式各樣不同的人交談,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台灣人對民族的團結感存在驚人落差,但政治領袖卻甚少關注這個議題。
台灣的民族團結教育已淪為政黨紛爭下的犧牲者。但若是為了避免政治爭議,把這個主題從學校課程中去除,可能會對年輕一代和國家的未來,產生相當嚴重的後果。
台灣的藍、綠兩黨似乎都無法吸引年輕人,因為他們所傳遞的都是一些充滿恐懼、認知不一的說法。
泛藍陣營緊抱著早已過時三代的不切實際的念頭和言論。他們所主張的領土範圍在每個校園內的大型地圖上都可見到,但那不僅荒謬絕倫,也無法凝聚民族共識。很難相信這座島上有任何一個人,包含政治人物本身,會拿起武器捍衛這樣的領土主張。
而泛綠陣營也無法提出一個明確說法。儘管他們口中說的是環境與民主,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實際上是在談獨立。
於是,年輕一輩對政治冷漠、失望,放棄大我抱負,轉而把個人志向局限在眼前的滿足上。這種情形也會對他們的人生產生影響,例如晚婚、不婚,以及低生育率等。目前台灣的人口成長率已從2000年的0.81%,跌到0.16%以下。相較之下,以色列自2000年以來就穩定維持在大約1.6%的高人口成長率。
對於年輕人而言,更糟的是,他們終究會了解到自己的師長與領導者都活在一個虛幻不安的世界裡,這會使他們也變成憤世嫉俗的大人,對自己的國家、周遭社群團體或甚至是親友鄰里,都毫無熱情理想。
由恐懼驅動的政策 無法創新
我同意台灣確實面臨著種種問題和威脅,但以色列所面臨的問題和威脅更是嚴峻。我相信每個以色列人都會很樂意簽署某種協議,將我們的麻煩和台灣交換。
但這座島上的人們卻總是把中國沿海部署的1600枚飛彈掛在嘴上,這些人應該要知道,過去60餘年來,中國都沒有採取任何一種軍事選項來侵略台灣。這些人應該要知道,這類軍事選項正在迅速成為過去式,因為不單是那些飛彈已失去效用,這個世界也正在改變。這個世界正以無法逆轉、持續不斷、非常快速的方式,每天每天改變中。
而中國領導人是有理性的。他們都記得很清楚,1989年天安門事件曾經讓中國付出什麼樣的沉重代價,包括經濟飽受打擊、政治領導階層地震、國際嚴厲非難、國家形象受創、美歐武器禁運,還有種種歌曲、繪畫、電影與書籍,以及來自世界各地如海嘯般的輿論譴責。所以很難令人相信,中國執政黨明知武力犯台的代價遠高於天安門事件,還有任何人會考慮採取軍事選項。
美國總統羅斯福早就明白,一個不理性、受恐懼驅使的政策,不會有創新與創造力。他在1933年就職典禮演說中提到經濟大蕭條時便說:「我們唯一該恐懼的便是恐懼本身──那是一種不可名狀、失卻理智、毫無道理的可怕事物,會使人們無能為力再努力前進,避免後退。」
從2000年算起,以色列人口至今已成長44%,同期台灣人口只增加5%。我相信若台灣人能提高民族團結,現在可能已擁有多達3200萬人口。
以台灣目前民族團結感的低落程度,時間愈久其實只會對台灣愈不利。但如果台灣能夠改變輕重緩急的方向,那麼這個充滿魅力的國家未來只會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