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一個病人,膝蓋下面粉碎性骨折,用健保醫材,鋼板穩定度不好,結果3個月後,關節就垮下來無法走路,申請傷殘給付。我覺得很可惜,那病人才40多歲,當初要是用好的鋼板,自費幾萬元,現在還能工作,像這樣喪失工作能力,國家還要補助他,不是很糟糕嗎?」敏盛醫院副院長兼骨科部主任吳興盛感慨地說。
今年,一位53歲女性突然胸悶,緊急到醫院,在鬼門關前走一遭。之後醫生幫她心臟裝了一支架,手術前醫生問:「你要裝健保的?還是自費的?如果健保的,3個月後你還會回來找我!」這位家境小康的病患當然立刻選自費數萬元的塗藥支架。
醫材砍到沒利潤 外商不願再進口
隨著健保給付愈來愈壓縮,醫材價格也跟藥品一樣,一砍再砍,醫材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從三軍總醫院骨科部主任退役,仍在第一線幫病人開刀的吳興盛就說,沒有健保前,他用許多瑞士進口醫材,該用什麼就用什麼,但實施健保後就開始壓價錢,要醫生們用國產的,可以便宜很多。
此外,砍價是健保署先砍,到醫院還要再砍一次,且同樣醫材每年都還要砍,打到原價五折的都有,搞到很多外商都不願意進口到台灣了。但是有些醫材是必需品,國內也沒有替代品,病人即便要自費使用也沒有。
不久前振興醫院心臟科跟廠商進口一台儀器,金額台幣6000萬元。結果一團大陸訪客看了後,嘴巴張大說:「一模一樣的機器,換算幣值,在大陸剛好是台幣1億2000萬元。」
這讓當天接待的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我們殺價殺到這個程度了,最後會讓外商也不想進來台灣,」他憂心地說:「醫療本來就不便宜,為什麼要把台灣的醫療搞得這麼便宜?」
近幾年,由於健保醫材愈來愈差,有點經濟能力的人大多會選自費醫材。在骨科、心臟內科和心臟外科等科別尤其明顯。
醫材不能補差價 多動一刀就賠錢
根據健保署統計,2013年健保全額給付醫材前五名,加起來約30億點,約等於26億元。目前醫界擔心的是,政府規劃的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住院診斷關聯群)制度,限定給付,並限制醫材不能再補差價,將可能逼醫師使用20年前的刀法開刀。
例如骨科。中華民國關節鏡及膝關節醫學會理事長馬筱笠表示,許多醫師反應,若骨科手術中的粉碎性骨折、多處骨折或是脊椎多節退化,納入DRG,怕多開一個刀就賠錢,醫生們將會回頭用20年前穿骨縫合技術,手術刀劃開,再用一針一線縫上,等於走回治療的老路,民眾成最大輸家。
膝關節韌帶手術也是如此,馬筱笠說,若健保不給付關節鏡,又不願讓病患自費,將逼醫師使用開放式手術做韌帶重建。
又以肩袖肌腱縫合為例,馬筱笠說,若是肩袖撕裂超過3公分,手術需要3根以上縫合錨釘,DRG只給付1~2根,所以醫院一定賠錢。可預測,醫師會用開放式穿骨縫合的方法治療取代,因為此種方式不需要骨材,一定不會賠。
心臟內外科醫師們也對未來十分擔心。以心臟支架為例,有非塗藥與塗藥兩大類,健保給付非塗藥支架,金額約1萬8000~2萬元,塗藥支架約6萬~7萬元,目前可自費補差額,而目前最新發展的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BVS),一支要價13萬元。
想有更好的醫療品質 自費醫材很合理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在考量健保支出不可能無限制擴張,以及必須兼顧病人生命安全為最高原則的狀況下,心臟塗藥支架讓病人自付差額是合理的。
王宗道說,使用非塗藥支架與使用塗藥支架相比,並不會增加病人的死亡率,但15%~20%的病人、3~6個月後可能支架內會再阻塞或狹窄,到時需要再打通,至於塗藥支架再阻塞、狹窄的機會是1%~2%。儘管不會危及生命安全,但對生活品質卻差距極大。
王宗道形容,健保如同國民便當,足夠提供民眾安全的醫療照護,但也不可能提供如五星級飯店自助餐般的服務。如果要更好,就應該自掏腰包,例如從大腿打洞做心導管,新的止血劑2小時就可以止血,傳統則要12小時按壓大腿。
除了昂貴醫材,醫師用的手套、口罩、手術衣等,病人用的紗布、繃帶等,醫院在考量成本下,品質也開始改變。許多擔任10年以上的醫師,近年來都發現,醫院提供的手套怎麼很容易破,甚至有些一隻手先戴時,另一隻手要把手套往上拉,拉扯中,手套就破了,之後才發現,手套早從美國進口,變成國內或菲律賓等地生產。
先進醫材逐漸消失 將掀起出國就醫潮
醫院治療病人需要儀器設備,不少醫學中心由於是公家醫院,10萬元以上需公開招標,但廠商低價搶標的結果,可能讓醫院買到不合規定的儀器,有時甚至告上法院。
醫師解釋,廠商低價搶標,有新一代機器後,低價出清舊型的機器,儘管醫院招標時規格寫的很清楚,但廠商走在模糊地帶,導致醫院買到舊型的機器設備,沒用多久就壞了,需要維修又沒有零件,非常麻煩。此時醫院也不可能為了舊零件而買一台新機器,因此就鬧上法院,但是官司一打往往就是2~3年,儀器不能使用,醫院、病人都是輸家,「不管怎樣,進司法,一定我們輸,」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師說。
當愈來愈多藥物從台灣消失、先進醫材也不見時,「以後為了某些醫材或藥物,到國外看病的例子會愈來愈多,」不少醫師異口同聲點出隱憂。台灣真會有這麼一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