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進入研究所,有推薦甄試和考試入學兩種方法,依照時程來看,推甄是在每年10月左右,考試入學則是隔年2月。許多人認為,推甄是條捷徑,不僅筆試科目較少,有些系所甚至不用考試,只需繳交備審資料和師長推薦函等即可,加上近年許多系所對成績門檻的要求放寬,讓考生們躍躍欲試。
但事實上,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推甄。「如果沒有什麼特異功能,還是建議不要推甄,把重心放在考試入學,」高點文教機構講師管仲(化名),20多年來已輔導上千名學生推甄。他認為,除非學生成績夠好,且有豐富的活動經驗和特殊長才,否則就不要輕易嘗試推甄,以免向隅、又浪費太多時間。
備審資料 簡單扼要才是王道
備審資料的準備大有學問。一般來說,內容包含自傳、讀書計畫、社團參與、競賽成果、在校成績單等。面對有些學生洋洋灑灑製作上百頁內容,管仲說,簡單扼要才是王道,因此製作40頁上下即可,如何吸引目光才是最大關鍵,「封面要有意義,標題也絕對比內容重要。」
他解釋,封面無需太花俏,重點是展現特色。內頁的標題也不能是平淡無奇的標語,而是要有實質內容,讓人一眼就能看見重點,「像是有人長年騎腳踏車上下學,訂下的小標題是:我的兩千萬里長征。」在內文方面,管仲說,不要太過依賴過去學長姊的範本,制式化及沒有生命力的故事,將讓備審資料大打折扣。他也觀察,大多數會申請研究所推甄的人,過去也曾有過推甄經驗,看似很好,但一不小心反而被過去的經驗綁架。
推甄研究所 大學經驗很重要
「大學和研究所推甄是完全不同的!」管仲強調,高中生無法展現專業長才,但大學4年透過社團和修課等活動,學生已累積各方面才能,也對自己更了解,推甄研究所時,必須試著剖析和詮釋過往經驗。例如在大學推甄資料上,若是撰寫到曾經擔任社團幹部,就是領導力的表現。但推甄研究所時,就要進一步說明為社團帶來怎樣的改變、又從中獲得哪些學習和心得。
在包裝個人特色方面,有些學生會運用心理測驗、職業性向量表來撰寫個人特質,或以口號方式說明,像是「兩個特色、三個優點」。但問題是,當大家都說自己有恆心和毅力時,該如何讓自己更突出?
對此,管仲建議,必須要從個人經驗萃取最有價值的部分,試著將有意義的故事寫出來。而個人特質也最好與研究所屬性和知識領域相關,像是商學研究所強調領導力,文學院期待學生有基礎的文化底蘊,理學院則重視邏輯思考和創造力等。
展現個人特色 口試免緊張
對於展現個人特色的重要性,目前就讀台大國企所的鍾杰紘心有戚戚焉。畢業於清大經濟系的他,去年一口氣推甄上六間商學類研究所,包含台大的財金所、國企所和商學研究所,政大的財管和金融所,以及清大計財所、交大財經所,堪稱是當年度商學研究所的最大贏家。
由於鍾杰紘是系上第一名畢業,同時間雙主修計財系,課外之餘也積極參加系學會以及許多國際性活動。他希望透過這些豐富經歷,能提早取得進入研究所的門票。談到推甄成功的關鍵,他說:「減肥心路歷程是我包裝自己的最大利器,」曾經胖到105公斤的他,花兩個月暑假瘦了20公斤。他便決定透過自身故事來包裝備審資料,並搭配過往經歷,讓「持之以恆」不只是口號,而是具有人味和溫度感。
而繳交完備審資料後,最讓考生頭痛的就是口試。回想起多次口試經驗,鍾杰紘說:「緊張只會壞事,不要自己嚇自己,」他說,緊張時不僅腦筋一片空白,連與教授對話時,都會顯得太過制式而自亂陣腳。「跟教授講話最好要像跟朋友交談一樣,」他回憶,當時台大國企所的口試相當順利,就是因為抱著平常心。
一般而言,大部分面試僅有一關,不過有些系所則會有兩到三關。例如台大國企所有三關,第一關是詢問動機。這時必須適時連結過往經驗,像鍾杰紘就在口試強調,過去參與過國際事務,因此希望攻讀國企所,進一步充實自己。「也就是說,一直以來我都是為了進入研究所而做準備,」他說。
第二關是機智問答,面對似是而非的題目,乍聽之下很難回答,讓許多考生面有難色。不過鍾杰紘認為,必須對答案相當堅定,試著把想法講出來,「教授不會想要知道正確答案,而是要看你怎麼思考。」面對機智問答題目 ,他當時回答:「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即使老師不斷反問他,他仍面不改色、不疾不徐地表達。
最後一關是英文面試,作法是讓考生閱讀兩頁的英文文章,接著老師將詢問相關問題。當初鍾杰紘抽到的題目是生化科技主題,頗有難度。他說,在短時間內閱讀英文文章,壓力相當大,技巧是先閱讀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抓緊重點,有時間再把中間部分看完。
口試考驗價值觀和時間管理
對於口試建議,管仲補充,若被問到一些基本問題,考生必須謹慎回答,像是「你的興趣是什麼?」「你平常都看什麼書?」「做哪些休閒活動?」許多學生總以為老師在聊天,就隨意回答,其實這是在考價值觀和時間管理的問題。
即使準備充分,推甄仍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要是沒有上,如何面對隔年的考試入學?目前就讀政治大學政治所的翁定暐曾經推甄失利,但他並不氣餒,甚至成為動力。「如果推甄沒上,就難過到不能繼續面對下次挑戰,那代表念研究所的動機並不大,」他說,考試入學的好處是可以將許多專業學科從頭到尾了解透徹,不僅是對自我的全面進化,日後進入研究所也更快上手。
無論選擇推甄或考試入學,都必須訂定出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一天天朝夢想邁進。
校長經驗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校長 楊正宏
終身學習是王道,口試中挖掘學習熱情
教學20多年從未間斷,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校長楊正宏對知識充滿渴望。大學畢業後,曾到印尼工作一年,之後接連再拿兩個碩士、一個博士。對他來說,學習是一輩子的課題,他如何在面試學生時,挖掘到學習力強的人才?
我是高雄人,爸爸是國小老師,家裡有很多各種不同書籍,從小我就喜歡看書,歷史、人文類的小說都喜歡。我對任何事都相當好奇,這也讓我在人生道路上保持不斷學習的心,即使現在我當校長,從早忙到晚,還是抓緊時間閱讀,身邊一定要帶上一本書才安心。
大學就讀淡江大學資工系,是當時的熱門科系。學習外,也利用課餘時間參加橋牌社、打羽球,相當充實,畢業後,由於社會對工程師的需求相當大,就先到電腦公司上班,還因此外派到印尼一年,算是大開眼界。
凡事想辦法學 吃苦當作吃補
年輕時什麼都不怕,我若是遇到挫折或不懂的事,就想辦法學。我覺得千萬不要自卑或想太多,俗話說:「吃苦當吃補」,我都是這樣勉勵自己。之後我希望在電腦領域有更專業的學識,便出國念書。當時我分析電腦和資訊工程是不會退燒的產業,因此決定繼續攻讀資訊科學,此外,我也被統計學深深吸引,又多拿了一個碩士。
回國後在電子工程系任教20多年,受到父親影響,我也是個嚴師,我認為學生的學習態度很重要,必須把「終身學習」四個字放在心上,學校教育只是一小階段,重點是如何培養學習的興趣和動機,這對未來人生很受用,所以我不斷鼓勵學生,要大家思考學習的意義。
這也是我在研究所推甄口試時,選擇學生的最大考量,短短幾分鐘裡,很容易看出學生的熱情。例如問到專業問題,有學生會馬上回答:「不知道。」有些人則試著理解和闡述,從中不僅可以看見學生的思考脈絡,也能展現出對於知識的渴望,所以重點不是答案,而是答題的過程。
另外,我也發現目前研究生的研究熱情不夠,甚至不知道自己就讀研究所的意義為何。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只要專注做好眼前事情,自然會有許多機會,重點是保持樂觀學習的態度。就像我讀的是資訊科學,現在每天都有新科技被發明,以前學的東西幾乎都是舊知識,我現在還再不斷學習,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