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讀研究所,在你的「人生必做10件事」To-Do-List上嗎?對三、四年級生來說,離開貧窮而落後的台灣出國讀書,是整個世代共同的夢想。本次採訪的校長們與他們的同學們,超過五成以上都曾出國,講起當年在海外求學的生活,每個人眼睛都閃閃發亮。
但八年級生出生時,富裕而繁榮的台灣已經打開國際大門,出國旅行、實習、交換學生機會俯拾即是。時間長、學費高的國外研究所,不再成為深造的唯一選擇。華梵大學校長朱建民分析,當年台灣與國外的差距很大,學生對留學有強烈嚮往,即使很辛苦,也樂意承擔;但當雙方差異縮小後,留學的急迫感便消失了。
出國讀書 可豐富人生閱歷
但即便如此,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還是疾呼,「如果沒有經濟壓力,所有人都應該出國留學!」因為出國留學,就像海明威筆下的巴黎,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留學過,那麼以後不管到哪,它都會永遠跟著你。留學,為何如此迷人?何明果坦言,除非到非常頂尖的學校,否則出國不一定讀得比較好,畢竟教材類似,台灣讀的也是原文書。
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出國?不是為了知識,而是為了經驗。出國留學可以體驗不同文化,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無形的收穫遠超過專業知識的獲得。何明果大學畢業時,就決定要出國讀書。當別人都在國內讀研究所時,他卻在工作賺錢;等他存夠錢準備出國時,同學都已經碩士畢業了。
「我問自己:『你是第一名畢業,怎麼落後這麼多?』」時間與金錢壓力使他沮喪,但很快就轉換心境,「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沒什麼好比的。」有過這段經驗,何明果提醒,男生有當兵及成家立業的時間壓力,如果決定讀研究所,更應該出國,用最短的時間豐富人生。
教育像賽馬 留洋更有競爭力
出國讀研究所的另一個好處,是翻轉思惟。台北教育大學校長張新仁,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後,再拿公費獎學金出國讀教育博士。她認為,國外重視博士的訓練,碩士則不見得比台灣嚴謹,可以在台灣打基礎,再出國讀博士。張新仁比較國內外的教學方式,認為國內讀書是「背多分」,只要統統背起來,考試就能拿高分;但國外卻要求自行發想、設計教學方式。習慣台式教法的她,一開始非常不適應,腦袋卻也從此翻轉了過來。
腦袋翻轉了,職涯選擇也跟著不同。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取得柏克萊大學博士學位的清大資工系教授蔡仁松,一向以台灣理工學生的高素質為傲。但有一次,一位外國朋友,直指台灣學生的要害,「台灣把學生教得像賽馬,在畫好的跑道上可以跑得很快;若是被放到原野上,就不知道該怎麼辦。」對方舉例,出題給台灣學生考試,如果限定範圍,學生都可以考得很好;但若要自己想出很有價值的論文題目,就會卡住。蔡仁松在清大開設的創業課程,便試圖翻轉教育型態,把工程師提升成真正的領袖與創業家。
沒錢留學 可爭取交換學生
華梵大學校長朱建民也建議,如果因經濟問題無法出國讀碩士,那就把握各種實習與交換學生的機會,增加國外經驗。5月底,華梵送出兩位機電系大學生,到德國的家具工廠暑假實習;另外幾個學生原要去越南的自行車廠,不幸越南工廠在暴動中燒掉了,臨時改去印刷廠。
原本,家長們擔心德國太遠,越南局勢不安定,但學生們不為所動。「我告訴這幾位學生:『我非常尊敬你們!』」朱建民說,
華梵大學有不少大陸交換學生,有一位學生在短短5個月內,就去過台灣所有離島。「為什麼既會讀書又能玩?因為這半年,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出國經驗,」朱建民認為,在異地的「差異經驗」,會使人徹底開放心靈成為一個海綿,全盤吸收新奇的經驗。
元智大學校長張進福舉例,每次出國開會或旅行,都會帶回一些新想法,剛出去時一定會有心理障礙,想回家,但久了就會覺得這經驗很不錯。在國內讀研究所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學費低廉。國外一年學費加生活費,台幣100萬、200萬起跳,國內只要10萬、20萬。
其次是訓練扎實。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認為,國內理工科系的論文嚴謹度高,品質並不亞於國外;還有許多產學合作與實習機會,能提早了解企業運作方式,取得就業保障。此外,研究所人脈也可延伸進職場。許多科技公司都有「清大幫」「交大幫」,學長學弟間互相拉抬、資源共享。但出國留學就較難取得這些機會,是必須衡量的風險。
台大電機工程系副教授 葉丙成
出國讀博士,成為更圓滿豐富的人
是否出國讀碩士,各方意見分歧,但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仍鼓勵學生出國念博士。「那會使你成為一個更豐富而圓滿的人。」他說。我很鼓勵學生讀博士,但得到的回應往往是,「我不想當教授。」「台灣教職很難找。」但我要問,誰說讀博士只能當教授?
對理工科學生來說,研究所畢業後初入職場那幾年,智識上的成長很快,但漸漸就會邁入高原期,開始做重複的事。在國外讀博士,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光。因為知道接下來4年都將被困在同一個地方,反而能靜下心來,沉澱思考。加上時間充裕,想學什麼、想做什麼,都可以好好磨、慢慢試。經過4年探索,你對自己的興趣與能耐有更多了解,這將成為重回職場的重要價值。
博士也是科技業的重要人才。尤其是大型全球企業需要大量博士來開發10年後的尖端技術。景氣差必須裁員時,甚至可能保留博士、裁掉碩士!碩士通常負責延伸現有技術,取代性高,可等景氣好時再回聘,但博士研究的是下一代的技術,是未來拚輸贏的祕密武器。
有國外工作經驗的博士回到台灣,更是搶手。注重研發的科技公司很需要博士,他們的know-how,是能否追上對手的關鍵。
所以,勇敢出國讀博士吧!
校長經驗談 元智大學校長 張進福
單身留學較沒顧慮,體驗人生要趁早
對1970年代的台灣大學生來說,出國讀研究所是多數人的選擇。張進福也不例外,見識到「天堂」般的先進國家。如今40年過去,學生出國旅行、交換學生的機會多了,又該如何看待「出國留學」這個選項?我年輕的時候,台灣研究所師資並不健全,加上台灣國際地位風雨飄搖,我們班上(台大電機系)有八成同學,大學一畢業就出國留學;但留下來工作創業的兩成,表現也不俗。廣達創辦人林百里、英業達創辦人溫世仁,都是我的同班同學。
這證明了天下沒有唯一的選擇,無論出國或留在台灣,每一條路都可以走出價值。如果你是實務取向,即使在台灣讀研究所,工作後還是要出國拜訪客戶、輪調國外分公司,資通訊產業尤其如此,有許多擴展視野的機會。
如果你是學術取向,那我更強烈建議要出國讀書,偶爾出國參加幾天的學術會議,是不夠的。最好能長期居留,租下一間公寓,周末上超市買菜,除了學習到第一手學術知識,還會留下一生再三玩味的精采人生。
我因為家境不寬裕,父親很早就告訴我:「想出國,得自己想辦法。」所以我拚命考上了公費留學,但考上了卻忽然對「出國」感到既興奮又害怕,只好打電話諮詢已經在國外的同學。「你台大畢業的,沒問題!」衝著這句話,我才決心赴美。
留學經歷為人生創造價值
我在舊金山下飛機,再由同學開車接我去柏克萊大學。一輩子,我都忘不掉那天看到的街景:夏天微涼而不燠熱,汽車會禮讓行人,人們守秩序地排隊。與當時貧窮而落後的台灣相比,天差地別。「世界上怎麼有這麼像天堂的國家?」我忍不住讚嘆。
除了美好的生活經驗,我的求學之路也豁然開朗。大學時,雖然讀過量子力學、電子學,但仍懵懵懂懂,直到讀了研究所,才真正感受到做學問的扎實。我幸運跟到一位好教授,覺得學生功夫到了,就會主題提醒:「你該畢業了!」我們一直保持聯繫,他還提名、推薦我成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使我非常感念。
我建議年輕人想出國要趁早,單身出國比較沒有顧慮。有工作和家庭之後,想要脫離就變得更困難了。但如果能克服困難,帶著2歲、3歲的孩子一起出國,你讀書、他上學,這段新鮮的經驗也會跟著他一輩子。
當年我們出國是背負全家的期望,所以都自我要求念到了博士。現在的學生選擇比較多了,讀碩士、博士、留下工作、創業都是選項。保持開放的心,日後回到台灣,過去的這些經歷,都會為你的人生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