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台灣,討論到任何公共政策議題,焦點都集中在「政府能為我做什麼?」很少聽到有人站出來:「我應當要為社會、為別人做什麼?」當本期的題目在討論人口老化時,立刻的聯想是政府更有責任來照顧、補助、津貼那些愈來愈多的銀髮族。這種天經地義的想法,既符合倫理,也與事實相近;不會有人反對,也沒有人敢反對。
如果這是北歐社會,一半的收入從年輕時代就繳了稅,到了晚年政府提供一切應有的照顧,那是對稱的,公平的,理所當然的。我們的情況是,國民平均稅負居然不到13%,政府要做的事那麼多,怎麼辦呢?
我的朋友楊志良,這位前衛生署長,自認有些「左派」,充滿了「溫暖的心」,半年前就大聲疾呼:「長照制度未建立,台灣將成老人煉獄。」如果閱讀「人口老化」的相關文章,十之八九都是像他的口吻,提出各級政府要如何加強對老年人各種福利及照顧。台灣的教育水準很高,經濟自由化的程度也不算低,國營事業也有限,為什麼人民的思惟竟是那麼地「一切要靠政府」?
(二)回到人性的自尊自立
當你我因為自己的努力或幸運不是「弱勢」時,我們就要靠自己。工作了一輩子,晚年還不能獨立的安排自己的晚年,那豈不是白活了一生?晚年時出現政府的照顧,子女的孝順,要把這些看成「意外」的好意,不能視為當然,靠此為生。
不要認為這種說法是高調,而是回歸到人性的自尊自立本質──不占公家的便宜、不增加子女的負擔,不倚靠第三者的幫忙。更進一步來說:自己的財富與愛心,不應當只屬於子女,更應當慷慨與社會分享。「捨」比「得」、「施」比「受」更延年益壽。
(三)夕陽成朝陽的精采人生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黃金年華,就出現了精采的晚年。現代醫學、營養、生活環境、心理健康等,使進入高齡的人,可以從容而自信地規劃65歲以後的四分之一世紀(65~90歲),那是把夕陽變成朝陽的另一個新人生。
從生出到25歲的那四分之一世紀,是人生的栽種期,銀髮族的25年是人生經驗與智慧的收穫期及分享期。引證幾個實例:
●96歲的郝柏村先生上個月還到七七事變的蘆溝橋現場參觀,並且發表了鏗鏘有力的談話:「中日抗戰是在蔣委員領導下打了八年。」去年6月還出版了親自撰述的二冊巨著:《郝柏村解讀蔣公八年抗戰日記:1937~1945》。
●87歲的星雲大師每天寫「一筆字」書法,不斷地口述文章,接見各方訪客,還不斷去海外各地演講。
●85歲時的齊邦媛教授,發表她生命巨著《巨流河》,引起國內外一致佳評。
●80歲的巨大董事長劉金標再度挑戰單車環島順利達陣。
●76歲的王建煊先生在擔任監察院長任內,利用假期幫助緬甸等地的貧窮地區,寫下了一本感人的書:《貧民窟:看了會哭的地方》。
環顧左右,社會上有更多人在退休後,出現在台灣每個角落默默奉獻,特別是老師、公務員、醫生、企業經營主……。
67歲的嚴長壽先生透過公益平台,除了他自己的奉獻外,也匯聚了海內外社會精英,離開了生活舒適圈,共同打造公益。「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捲起袖子,親身踐履夢想,共同為下一代做一點事,正是生命賜予的最大祝福。」這是作者在他新著《你就是改變的起點》中出現的一段話。
(四)「我要獨立養活自己」
在齊邦媛編著《洄瀾:相逢巨流河》一書中,李惠綿女士在2006年給齊老師的信中有這一小段話:「有位讀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問我:『你走路這麼辛苦,為什麼還要讀書?』我毫不遲疑回答:『因為我要獨立養活自己。』」
「這個想法,從孩童時代貫穿至今。」 我找到了知音,她是台大中文系教授,也是一位多次得獎的著名作家。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但她以充滿的自信,一步一腳印在實踐人生的獨立。
回應近來我參與提出的主張:「自己的工作自己找」「自己的前途自己創」「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老年人說:「自己的老年自己顧」。美國獨立宣言,發表在1776年7月4日。這篇「新獨立宣言」是我以年長的當事人身分,獨自宣布:它只有六個字「獨立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