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行動學習 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中和高級中學

蘇晨瑜
user

蘇晨瑜

2014-06-26

瀏覽數 13,600+

行動學習 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本文出自找到你的特色高中職

因應十二年國教,新北市立中和高級中學(以下簡稱中和高中)約2年前,開始實驗行動學習的教學方法,以PBL專題導向教學(Project-Based Learning)為模式,鼓勵教師運用探究式學習的方法來設計課程與教案,並參加台灣微軟創意教師競賽,榮獲2014台灣區全國高中優勝榮譽,老師們極具創意與開創性思維的教案,在校內掀起擴散效應,吸引許多教師陸續取得PBL進階的國際認證。

行動學習 讓老師的「教」及學生的「學」動起來

中和高中參與微軟雲端未來學校計畫,即將於103年7月掛牌認證。為落實雲端的概念,學校以業界的網管模式建置兼具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的網路系統,大量使用科技工具和各種硬體設備,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豐沛的動能、先進且具創意的教案。

中和高中開始行動學習課程之初,在校內引起不小震撼。「很多人誤解,以為行動學習是指使用行動載具來學習。」教務主任陳玉芳解釋,「我們強調的行動學習是指主動參與、分享、行動和互動,進而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學習場域也不僅限於教室,還擴展到同儕互動、實踐到真實世界。」

學校用心將PBL的教學模式融入行動學習,結合ICT資訊工具的使用,展現了很好的成效。也就是利用數位科技工具的特性,引導學生主動發掘、研究問題,運用習得的多元知識,進行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在溝通合作、批判反省、創意思考上都有嶄新的學習與成長。

行動學習結合了PBL,意味著學習不再是「科目」導向,而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議題」為學習重點。換言之,要讓學生針對一項特定議題,去學習並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的學習方式,當碰到跨科的議題,老師要更能靈活應變,「這時就必須做科與科之間的對話跟整合。」

也因此,中和高中某些課程會由不只一位老師授課,老師必須共同準備教案,教學難度更高,卻也擴展專業的視野。「物理、化學、英文科共同合作的『我的朋友很自然-Challenge to Change』方案;數學團隊研發的『數學專題』及與資訊概論科合開的『機器人專題』;國文、英文、美術科一起創造的『文字的力量』課程等,都是教師精采的共同創舉。」陳玉芳主任如是說。

PBL的教學法顛覆了以前課堂上「老師教,學生學」,由上而下的教學模式,對老師與同學而言,都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我們學校的老師,也是花了好長時間,才理解PBL教學/學習的主要內涵。」圖書館主任周長益指出,為了更能理解PBL的教學效益,初期只把這種教學方式應用在實驗班,以及少數的必修課程,接下來,將進一步延伸到各個適合的議題和課程。

行動科技應用 全英文學習環境

英文老師郭慧敏,是學校中PBL教學的先行者。老師把PBL的教學特色,直接融入英文實驗班的課程。「我的課程特色有兩大部分,一是全英文環境,包括教材教法;第二特色是大量運用科技工具。」在兩個小時的專題課中,老師、同學必須全程以英語口說,包括小組討論、上台報告等,都是使用英文來表達。

郭慧敏老師也擁抱科技工具,靈活結合現在高中生最熟悉的多媒體媒介,如手機、平板電腦、PC、雲端、網路等等,作為教學與學習的工具,其中「雲端概念在這個課程裡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根據過去他校經驗,學生一旦有了平板電腦,上課會分心滑手指,不利學習。但郭老師反其道而行,給予學生明確任務,結合工具的優勢與英文課的主題式學習。

在「英雄」議題的探討上,「我不談英國文學或美國文學,而是藉由學生熟悉的英雄故事,如好萊塢電影或漫畫,去分析文學創作必須要有的元素,再從生活中,找出心目中的英雄。」有同學就把數學老師拿出來,一一比對英雄元素,同學在尋覓過程中,還意外發現生活裡,其實也隱藏了不少無名英雄,扭轉了過去的觀點。

探索飲食文化以及城市單車等是郭老師特別設計的軟性題材,過程中要求學生在學習成效漸入佳境後,要能懂得掌握學習要點,同時組織自己的想法,並表達意見。學生從一開始不敢講到敢講;從報告要有稿子,到現在可即興演說,已非昔日吳下阿蒙。郭老師笑說:「上學期報告是一分鐘就好,現在必須限制報告只能七分鐘。」同學表現愈發自信,寫稿、讀小說非難事,口語表達能力更是突飛猛進。

上過專題課的楊舒晴同學就發現,郭老師會不斷刺激同學思考,「把每個議題延展出不同面向,連貫很多不同議題,可創新刺激我們的想法,對日後工作幫助很大。」曾子容同學最珍惜「可以上台講英文」的時光,感覺自己比較放得開,溝通表達也比較流暢。宋協融同學則覺得上了高二專題課,閱讀文章速度變快,閱讀能力有長足的進步。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這堂課沒有標準教材,老師打破教學藩籬,讓同學不斷聽英文、看英文、討論英文,「全程同學都可借助手機、PC、平板電腦,隨時查閱資料,驗證自己的觀點,批判檢視專家的話是否具可信度。」真是一門必須大量運用聽說讀寫的超級實驗課。

討論生死議題 同學深受啟發

郭慧敏老師的教案,給予學校老師很多啟發。心理輔導專長背景的陳玉芳主任,協同賴嘉凰主任、林智圓組長一同研發教案,並將成果提送微軟創意教師競賽,獲得全國高中組優勝,明年也將代表台灣角逐國際獎項。他們在生命教育課程中運用PBL教學法,結合ICT(資訊傳播科技)工具,設計了一門「人生該如何活?── 從生死議題談現實人生的意義」的創意課程。

三位老師在上課前,把慎選的新聞媒材放上Office365的OneDrive雲端空間,供學生課前預習,並拋出議題,從與自己無關的「他死」,進而到熟悉親友的「你死」,再反思與自身切身相關的「我死」,讓高中生反思人生的意義。對老師與學生而言,都是震撼而感動的一門課。

「課程中,學生不但進行小組討論,共同研究議題、發展任務,也運用MS Powerpoint、Prezi、Movie Maker等軟體製作報告,將學習成果上傳至Youtube及Facebook社群。」學生的創意也深深觸動老師,彼此教學相長,也更懂得珍惜生命,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結束,而不是關係的結束,更懂得珍惜自己和家人。」同學們從學習中,為人生該如何活的議題找到結論。

我的朋友很「自然」 學生動手做科學

PBL教學模式的實踐,啟動了跨科合作的契機,也成為中和高中寶貴的動能與特色。「我要讀社會組,因為自然科好難哦!」、「我要讀自然組,因為聽說學測比較有利。」這是學生在選擇類組前最常聽見的對話!話題不外乎圍繞著考試與升學,大量的考卷和解題將自然科學變成教室裡「引人入睡」的安眠藥!

面對這些現象,中和高中自然科團隊教師,結合英文科的專業,以熱忱、行動和創意,展開一場跨科、跨領域的合作,締造一系列「與自然科學做朋友」的課程;因為是「科際」的對話,老師們彼此先成為專業學習的好夥伴,一起研擬教材,過程中,雲端的線上交流、facebook社群平台的討論,讓彼此打破空間和時間限制,資訊分享更快速、團隊的聯繫也更為緊密。

整個教學方案先以「探索與發現」為基礎,培養學生科學興趣與素養,例如:「太陽系大移民」的活動開展了研究型孩子彼此間團隊合作的可能性、「國際青年科學家」課程,奠定學生閱讀英文科普文章和英語簡報的能力……等。真正融合了跨領域的知識。

其次以「聚焦與創新」為核心,強調動手實作與體驗,進行專題的深入研究和創造,「化學魔法師」、「超猛空氣砲」、「瞧瞧小心肝」、「頑石又窺天」等課程,都讓學生看得到、聞得到、聽得到、摸得到,並且體會「原來科學這麼有趣!」。最後是「服務與分享」的知識應用,啟動學習後服務、服務後成長、成長後再學習的循環,在活動中學生是科學解說員、是科學營助教,也是食安危機大使。

豐富完整的課程,讓學生成長與成熟,也在參加各式科學競賽中展現亮眼的成績。教育部微軟創新學習榮獲優等、2014年IYIE國際青少年發明展決賽榮獲二金、一銀、一特別推薦獎,幫助台灣取得世界第三的佳績。

面對教改變革 老師要不斷學「教」

因應時代變遷與十二年國教的啟動,中和高中透過PBL教學實踐、跨領域整合,營造出學校的特色,老師也在課程設計中突破自我,帶動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和學習,期盼培養學生「人生中需要的、帶得走的能力」。這也是為何中和高中全校有八成老師拿到PBL的初階證書,近四成拿到PBL進階證書,老師透過創意的教案與科技工具的結合,不斷地學「教」,以最新的科技與創意教案,讓孩子樂在學習。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