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沒大沒小」的常勝軍。
來到以色列中部最大的軍事訓練基地「茲瑞芬」(Tzrifin),直擊以色列軍隊訓練的第一手畫面。陪同採訪的,是一位上尉軍官。
對比台灣國防部5月初被一位自稱部長夫人的陌生女性輕易搭上交通車混進去,並直達部長辦公室門口的鬆懈警戒相比,以色列軍隊的門禁,顯得嚴謹。
當車子開到以色列營區門口,頂著豔陽的守衛小兵看著軍階高他好幾級的上尉,並未肅然起敬,高喊「長官好」。反而警覺地盯著車上幾位黃皮膚的陌生面孔,要求上尉聯繫內部長官,出面帶人,否則拒絕放行。但跟台灣小兵見到長官就畢恭畢敬不同的是,以色列軍人表面上又顯得紀律鬆散。
看似散漫 卻從未打過敗仗的強悍部隊
當訪客經過層層檢驗放行後,原本汗流浹背的守衛旋即卸掉警戒,慵懶地揮了揮手,示意快速進入。依舊沒有「長官好」的宏亮聲,亦無筆直立正的敬禮樣。
走進營區裡,士兵見到長官,只打聲招呼即擦肩而過,省了敬禮;士兵三三兩兩,漫步路上,或聚在草皮上,半躺著聊天;有士兵扛著五顏六色的大背包,草綠軍服半露在外,頭頂烈日、揮汗離營,準備休假。
車子停在聯隊門前,稚嫩臉龐的女兵扛著槍,用鐵鍊奮力拉開簡陋、生鏽的鐵門,迎接採訪團;一位正受軍官培訓課程的士兵迎接上尉來訪,彷彿故知相遇,輕鬆寒暄、聊天,不見「報告長官」的繁文縟節。
「當兵時,我不曾向任何人敬禮,完全沒有,」曾任以色列特種部隊士兵的艾帕克斯(APAX)創投公司合伙人阿莫斯葛倫(Amos Goren)曾向《新創企業之國》作者掃羅辛格(Saul Singer)分享軍中經驗。
若不了解以色列國防軍的外人,目睹看似散漫、沒軍人樣,還「吊兒郎當」,肯定納悶:這軍隊能打仗嗎?答案是,能!而且很會打!
以色列國防軍在四周都是敵人的狀態下,過去66年來,大小衝突不斷,未曾吞過敗仗。以軍深信,解決問題和扎實訓練,遠比形式主義關鍵。強悍的軍隊實力立基於四大「精神武器」。
精神武器1〉
不要二愣子大頭兵 重視創新能力
以色列軍隊不要士兵當二楞子「大頭兵」。「以軍的軍事文化很開放,長官善於鼓勵年輕士兵,盡情發揮創意思考,」自特種部隊退役的奇克軟體(Zikk Software)執行長高飛(Ariel Gottfeld)說,一旦有人想出了好點子,部隊組織就能快速吸收和調整。
任職於「茲瑞芬」軍營醫療團聯隊的22歲中尉佩里(Eliram Peled)就是創新家。前年底,他發想出透過軟體科技,結合醫療知識,創造培訓新模式。長官允諾他捲袖一試。佩里申請到10多部電腦、錄音剪輯器和10位科技人才,搞起了「新創中心」,針對戰地醫療知識進行研究,把艱深複雜的醫療語言「變得有趣」。甚至還決定拍電影和研發遊戲軟體。
他們從軍中找士兵當戰地演員,模擬街頭巷戰時,遭逢敵人襲擊後的慘烈情境。藉由栩栩如生的情節,教育醫療兵如何緊急處置傷患。中心也搖身成「網路遊戲公司」。藉由虛擬實境,當士兵中槍或炸傷,軟體會依照受傷部位,教導醫官採用不同的應變模式,讓學員從玩樂中學習。
「我的目的要讓乏味的軍旅生活變得精采、有意義,」佩里很自豪,士兵對這套訓練模式反應良好,其他聯隊也相繼複製。
一位退役士兵形容:「以軍的運作文化和模式,有時和民間科技公司毫無差別。」
精神武器2〉
授權前線 讓士兵當有責任感的「大頭」
希伯來語中,「大頭」(Rosh Gadol)意指,不要呆板服從命令;隨機應變勝過死硬法條;真正完成任務,而非做表面功夫。
「為此,長官必須賦予基層士官兵權力、責任和信任,」曾官拜中將的以色列國會議員密茲納(Amram Mitzna)說,長官要讓士兵靈活應變。戰場上,後方指揮官不能一味遙控前線士兵,要求死板遵守命令。在瞬息萬變的戰事中,最忌權力過度集中。
正因為放權,才能教育士官兵「承擔責任」。密茲納分析,權力太過集中,基層執行者必定瞻前顧後,揣測長官想法,並擔憂「若失敗了,會遭受何種懲罰」。
密茲納以自身經驗說,上級要敢放膽給部屬某些權力,讓他們了解「我能做決定!即便我失誤了,仍能獲得上級的奧援和包容」,這就是以軍訓練和教育的思惟。
情報單位退役的希伯來大學學生漢(Hen Reuven)也有相同體認。當兵時,長官相當信任和支持士兵,讓他更有動力完成任務,「我覺得是部隊大家庭的一分子,有強烈凝聚力,手頭工作舉足輕重,有責任做好。」
精神武器3〉
願意認真檢討成敗 包容建設性失敗
以色列軍隊非常重視檢討,追求精益求精。軍事檢討會議的歷史,源遠流長,即使最高層也要接受檢討。
1949年,當以色列獨立戰爭打得如火如荼之際,政府就成立戰時委員會,形成一幅「前線打仗,後方批判」的奇特景象。
爾後幾次戰爭結束,以色列都設立全面性調查委員會,對以軍及官員進行嚴格評量。2006年9月,以色列召開黎巴嫩戰爭檢討會,委員會調查直指,以軍指揮存在重大瑕疵。隔年1月,總參謀長哈盧茲(Halutz)引咎辭職。
「是的,每次任務結束或演習結束,我們都要召開檢討會議,」不管是正在受訓的女兵,或是已經退伍的陸戰隊士兵,都異口同聲指出,檢討會議屬於任務的一部分,「都是玩真的」。
檢討會議中,無論身分地位,每位成員都會坐下來,闡述自己表現的優劣。做錯了,就要公開檢視,避免重蹈覆轍;開會過程,是一場結合煎熬和壓力的「批判大會」。但士兵都正面以待。
「我們不滿於現狀,且要做得更好,」女準軍官愛菲特(Efrat,化名)態度很堅定;高飛也附和:「若相同錯誤犯第二次,就是愚蠢,還會被嚴重處罰。」這樣的傳統讓以色列軍隊以包容「建設性失敗」著稱。所有的表現,不論成敗,都有檢討和學習的意義。
以色列國防軍把檢討會議和戰爭視為天秤等重的兩端,不偏重任何一方。同時,秉持不因一次糟糕的失敗,就瞧不起人的精神,讓士官兵不怕犯錯,精益求精。
精神武器4〉
品格能力決定一切 不用階級壓迫
許多國家軍隊的長官常用軍階壓迫下屬,「乖乖去做,閉嘴,別問太多。」這種「專制」長官,無法在以色列軍隊生存。
在以軍,士兵除了很少向長官敬禮,若指令下來,有時還能依現實狀況,向上級討價還價,絲毫嗅不出他國軍隊常出現的嚴密階級感。
以色列軍人對彼此的態度是平等的、階級界線是模糊的。這不只是軍隊特色,其實也是以色列社會的縮影。
「沒辦法,這是以色列人性格,天生不吃權威那一套」,高飛笑著說。歷經「六日戰爭」的魏茲曼研究院材料所所長瑞謝夫(Tenne Reshef)更直言:「階級權威會阻礙創意!」
要讓部屬心悅誠服,不能只靠軍階,長官還得具備激勵士兵的能力和品格。「軍階不是為了壓迫下屬接受命令」,前8200部隊副指揮官藍帕特(Nir Lempert)說,軍階是要讓士兵真正了解自身責任和任務目的,鼓舞他們有動力和誘因去完成任務。
四大精神武器,讓這群看起來沒大沒小的大頭兵,成為全世界不敢忽視的常勝軍。
【強悍的以軍 從沒打過敗仗】
●五次大戰
◎1948年/獨立戰爭(擊敗阿拉伯聯軍)
◎1953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和「西奈戰役」
(占領加薩走廊和西奈半島,最後撤出西奈半島)
◎1967年/六日戰爭(先發制人)
◎1973年/贖罪日戰爭
(但傷亡超過3000名士官兵,被以國視為慘勝)
◎1973年/黎巴嫩南部戰爭
(計劃剷除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最終從黎巴嫩撤出)
●區域衝突
◎1987年/巴勒斯坦第一次大起義
◎2001年/巴勒斯坦第二次大起義
◎2006年/加薩走廊(夏雨行動)、黎巴嫩戰爭(七月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