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領導層已經同意放寬實施了幾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只要一對夫妻中有一人是獨生子女(以前是必須父母雙方都是獨生)就被允許生育兩個孩子,這個新規則適用於大部分生長在城市的1980年以後出生的人。雖然潛在的社會後果顯而易見,但是可能產生的經濟影響卻並不明顯。
1979年,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是為緩解1950~1960年代人口暴漲造成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壓力,令生育率下降,從1970年每戶3個孩子下降到1982年的每戶1.2個孩子。一胎化後,大陸家庭的儲蓄率隨之飆升,從1983年的10.4%,上升到2011年驚人的30.5%。那是否是獨生子女政策推動了這一增長?如果真是如此的話,修改後的政策會突然扭轉這種趨勢,反過來在未來十年形成消費熱潮嗎?
放寬一胎化,家庭儲蓄率將下降8%
生育率提升會在兩方面降低家庭的儲蓄率。首先,孩子的各項需求增加了家庭支出,尤其在教育方面,15~22歲之間的獨生子女消費占了中國家庭總支出的15~25%。其二,既然有更多的子女可以在晚年供養自己,中國的父母們的養老儲蓄心理壓力也會隨之降低。
一項針對獨生子女政策下的雙胞胎家庭的支出與儲蓄模式的研究顯示,這一新政策將在未來十年內導致中國家庭儲蓄率下降8~9個百分點,到約22%。因為雙胞胎的出生是一個外因性事件(與收入和教育等影響父母生育多胎的因素無關),因此比較獨生子女家庭和雙胞胎家庭的可以揭示出額外出生的孩子對儲蓄的某些影響作用。
在2002至2009年間,獨生子女家庭平均儲蓄率是21.3%,而雙胞胎家庭是12.8%,這種差異存在於所有收入組別。針對1992至2009年間所有城市家庭的回歸分析,顯示增加孩子就會減少6~7%的儲蓄率。每增加一個孩子就將平均增加7%(以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計算)的教育支出,2.5%的食品支出以及約2.7%的其他支出。
兒女供養年老父母,不僅僅是一個社會規範,在中國還是法律規定的。超過一半的老人收入來自於家庭供養,而父母收到的贍養金總額會隨著子女的數目增加而增加。
更多後代所帶來的安全感提升,意味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放寬,可能令父母減少為自己未來生活的儲蓄,甚至可能促使他們投資於一些對於獨生子女家庭來說不甚明智的項目。事實上,獨生子女政策可能是為何近十年來中國家庭偏向於投資低風險資產的重要原因。
此外,多孩家庭可能還會更願意提高消費。平均來說,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而言,多孩家庭父母在生命後續時段中在與孩子無關的消費上,要比獨生子女家庭高約8%。
未來的人口結構變化也將對國家儲蓄造成影響。相對於中年職工人口來說,年輕獨立生活者∕貸款者的分額將上升。減少經濟中高儲蓄人口的比例將導致總儲蓄率下降。
放寬政策可能減緩人力資源累積
雖然獨生子女政策的改變可能導致一場中度的消費繁榮,它同時也會逆轉一個積極的趨勢:人力資源積累的加速。唯一的孩子比雙胞胎得到更多教育投資,並有高出40%的可能性去攻讀更高學歷(而不是職業技術學校)。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是一個撫養數量和撫養品質之間的妥協。
當然,在對中國自然生育率缺乏明晰了解的情況下,任何關於新政策影響的預測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推測。不斷升高的教育支出、房價和工資(這令生育的機會成本增加)可能意味著即使沒有嚴格管制,中國的自然生育率也不會回復到1970年的水準。
如果當前的自然生育率是每戶兩個小孩,那麼採取這一限制政策最終將是減少幸福感的:想生超過兩個孩子的家庭無法如願,而那些不想要兩個小孩的家庭則不受影響。放寬政策最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是溫和的嬰兒潮,以及兒童消費類股票的更佳表現。
(本文授權自Project Syndicate)
(作者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