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屏東坐火車北上,沿途各個鐵皮覆頂古舊簡陋的車站以及著輕衫、操閩南語、步伐悠閒的中南部人愈退愈遠。最後,穿梭不息的紅男綠女沒入新穎富麗的台北車站。
正如同有人形容巴黎和法國是兩個國家,有人說在台灣實際上也有兩個國家:一個是台灣;另一個是景觀、文化,甚至是日常通用語言都和台灣迥然分明的「台北國」。
隔開台北市和台灣省的淡水河兩岸就相別天壤。河的南邊是工廠林立、草根味濃的台北縣,北岸是高樓櫛比、都市化的台北市,宛然兩個不同國度。
僻處台灣東北角的宜蘭縣,一名小公務員到台北開會,乍見會議廳鋪設的豪華地毯以及先進的麥克風系統,半戲謔、半開玩笑的自況:「好像第三世界的人來到第一世界。」
「借問路邊的大姐,繁華都市台北從那兒去?」物質匱乏的五0年代,一曲流行的「孤女的願望」唱盡當時一般人對台北的憧憬與神往。繁華富麗的聯想始終纏繞著台北,在台灣人民拼手柢足累積財富的過程中,「台北」兩字蘊含了金錢、機會以及功成名就的寓意。
正因台北有夢,儘管雜蕪冷酷,傾全國力量堆砌而成、匯聚所有資源於一身的「聖城」,依舊是一座大磁場。
台灣唯一的中心
「全國所有的財富權力都往台北送,」研究城鄉發展的台大教授夏鑄九不假思索地立刻反應,台北才是台灣唯一的中心。各項資源在台北咀嚼消化之後,才再放射出來。有權有錢又有人促使台北加速發展,穩居主宰地位,屹立不搖。
經常有人拿台北和兼有金融、商業以及文化中心功能的紐約相比,台北還多出一項紐約最欠缺的資源--左右決策、發號施令的政治重鎮。光緒年間劉銘傳慧眼獨具選擇台北建府,日據時期總督府以它做所在地,台北一直扮演著行政中心的角色。殘缺破敗的城門遺跡,映照過往歷史的斑斑駁駁。
從一省首府脫胎換骨為全國權力中樞的轉捩點,是在中央政府播遷台北之後。近年來,代表政府名稱的「中華台北」又將台北擠上弔詭多變的國際舞台。自此,台北政壇與台灣政治畫上等號,成為中央權力核心的代名詞。所有中央部會、政黨齊集台北,政治人物以逐鹿台北政壇為最終目標,被調遷至地方猶不能忘情台北。
「離開台北,就立刻會被忘掉,」跑政治新聞多年的一位記者有感而發地說。
因為它的大權在握,近年來活絡台灣社會的街頭運動和請願抗爭,多半以台北做主軸,再到全省拉開戰線,台北遂成政治風暴、社會衝突的引爆點。
大多數鄉土電視連續劇都有一個公式;穿汗衫短褲的莊稼人到車站替上台北工作賺錢的兒子送行。「台北滿地是金」,歲入六百多億元,三倍於台灣省最富的台北縣,任教台大的夏鑄九打趣地以肥胖和骨瘦如柴來比擬北市和北縣。
財庫充裕繁榮了台北的每一寸土地,黑洞般地拉來更多資源。台灣重要大企業和財團如台塑、大同、長榮等指揮總部都集中在台北。總部不位於台北的公司,也必定在此設連絡處。
問鼎台北
消費力強是台北做為工商金融樞紐的重要指標。一位百貨業者透露,新商品要打入台灣市場,絕對先從台北開始試驗,賣不成功,台灣市場就此打住。而電影、藝文表演的賣座與否,台北票房也是決定性關鍵。
扼全島交通咽喉、主控台灣對內對外聯繫,資訊發達的台北是國際化的櫥窗。一名從事期貨交易的業務員補充:「在台北要和紐約東京連線比跟花蓮連線容易太多了。」
翻騰的訊息愈快速,帶動的刺激也就愈大。五十年次的作家陳克華仍記得高中畢業從花蓮北上求學,在台北他不斷接收新刺激,擴充了視野,「好像小雞琢破蛋殼,心靈豐富起來。」陳克華巧妙地道出台北對他的震憾,他相信唯有在台北才能觸發他寫作的衝動。
各項資源、各路好手在獨重台北的政策前導下,一一匯流台北。「問鼎台北」便隱含了光榮卓越的最高峰。不但各類菁英以名顯台北為志,就是青年學子也得「赴京求取功名」,到學校最多最好的台北讀書。甚至是黑道幫派也以稱霸台北來衡量勢力消長。
「想要成名,一定要靠台北。」一位社會學者點破台北不可抗拒的魅力。
既現實又夢幻
夕照從淡水河畔抹去最後一道餘紅,東區的霓虹老早閃亮不夜的台北城。豐厚資源建構下的台北市,呈現出多樣化的都市面貌。正進行台北城市規畫研究的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喻肇清曾細細品察多變的台北,「到處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他慢條斯理地指著牆上的台北市街圖說。
八0%的人口來自外地,多重性格的台北顯得更龐雜,沒有統一的格調。在擾嚷喧囂的士林夜市旁,可以發現一家仿台灣二0年代古拙鄉土味的茶藝館,一壺清茶、半盤花生,隔絕外面沸騰的叫賣聲。在東區車水馬龍的大路邊,還回以找到標榜後現代主義的咖啡店,濃郁的咖啡香揉雜了百樂門、三五牌的菸味,蓄長髮的男顧客高談文學、藝術或人生。
台北就是這樣,既現實又夢幻。
鏡頭拉到領導趨勢的東區,街頭飛舞著東京流行的原宿裝扮、風靡美國的雅痞文化,更混合了本土的習氣。景觀上,有迪化街古樸的商家、館前路上文藝復興後期的建築,更有不可計數的現代高樓華廈。
「台北什麼都有,但什麼都不是。」從香港到台北求學的一位僑生說。學都市規畫的建築師宋宏燾思考許久之後,用一組「多元多次方程式」來形容台北的撲朔迷離。
在這樣一個複雜的城市過生活,總是會有料想不到的驚異。
在稀鬆平常的燈節店內,有鑽研聖經啟示錄的非基督教徒老闆,為投契的顧客解說啟示錄的哲學;熙來攘往的潮溼地下道裡,不修邊幅的算命先生暢談易經大哉乾元的微言大義;在林森北路小巷弄閒,杯觥交錯的酒吧中,各色人種集聚一堂,多國語言吱喳耳邊,宛然身在聯合國;龍蛇雜處的計程車司機群中,有嗜愛古典音樂的,也有會背憲法的。
在極端間遊走
「台北的生活光怪陸離無奇不有。」以感性文字寫下一首膾炙人口「台北的天空」的眼科大夫陳克華深深體會。
從世貿中心頂樓俯瞰台北市,灰濛一片,錯綜複雜的各式建築濃縮成凌亂醜惡的形象,齜牙咧嘴地喘息。豐厚的資源,也組成這樣一座美醜共生、矛盾不協調的都市。
出版攝影專集「台北謠言」的阮義忠不禁嘆息,鏡頭下的台北摻雜了正常和不正常,每個人不斷說話,卻無法溝通,台北是「真假混淆在一起」。
將後現代主義引入台北的台大外文系教授蔡源煌吐一口長長的煙說,儘管台北充斥各種次文化,但「台北並沒有定型文化,」不同年齡階層風格互異,各玩各的。
兩極化是台北不協調特性最尖銳的呈現。一位餐廳老闆家的衛浴設備用K金鑄造;玩股票的三十歲青年一晚玩樂就花了十幾萬元。「大富豪」、「花中花」等聲色場所「拿破崙」、「XO」洋酒「吱」的一聲一瓶瓶開啟的同時,台北橋下瑟縮著靠乞討、拾荒打零工為生,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都市邊緣人。
連台北的政治氣氛也是在兩端之間遊走。七十八年底選舉,台獨及反台獨鮮明政治主張的候選人當選率最高。經營MTV八年的劉瓊森細心地發覺,即使是看電影,兩極化傾向也日益增強,欣賞通俗電影和藝術影片的人幾乎沒有任何交集點。
難以理解的是,在台北矛盾的背後,又有節奏相同的一致性。作家黃春明曾想像「如果早上八點用一把大刀把台北市的公寓切開,幾乎可以看到完全相同的景象;先生坐在同一個品牌的馬桶上讀報紙,太太忙裡忙外地準備早餐,招呼兒女上學。
過馬路都像打仗
人口眾多是台北最大的資產,也是生活最大的負債。川流著全台灣四分之一的人口,台北平均每平方公里擠下近萬人。曾擔任過市議員的一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就對台北強大的生態壓力深惡痛絕。「我在監獄都還有空地可以打羽毛球,」因交通太亂改騎摩托車上立法院的他調侃台北的擁擠。
激烈的生態競爭可以從小地方微觀。兒童進小學要用各種關係才能擠進明星學校;「在台北,連過馬路都像在打仗,」喻肇清搖著頭疑惑不解地說。
曾有一位餐廳老闆在周遊各地之後,回到台北,他意味深長地嘲諷:「只要在台北能活下去,到那裡都可以混得很好。」
台灣省住都局建築處長薛琴剖析台北市棋盤式的街道、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加深台北外在的隔絕與冷漠;擁擠則是台北人內在疏離、不信任的深層主因。攝影家阮義忠透過鏡頭看台北人,他看到台北的表情就是面具,「要接近一個人就跟採金礦一樣困難。」台北女作家蘇偉貞的小說「世間女子」,其間流露的也是都會人相互猜疑與衝突。
晚上上班的期貨公司分析師蔡兆隆對著滿是數字的電腦螢幕,訴說十幾年的台北生活,他對台北的冷漠感觸最深,當朋友們暢快地喝完酒之後,第二天又恢復漠不關心的臉孔,「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年輕的他有些無奈。
「在台北什麼都要用搶的,不然會死得很慘。」天天看著人進人出、在新店一家工廠擔任警衛的中年人吐露他的處世態度。在如此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生存,台北人不得不依賴一些小聰明來讓自己活得更好。等公車要算準司機會停下來的位置,才能擠到一個座位;無照攤販在警察來到之前,早就躲進已有默契的附近店家。「台北人實在就悄(很聰明),」五十幾歲、長年住在彰化漁村的林先生北上探親之後做出評論。
永遠不沒落
因此有人說台北沒有大方向,沒有永恆的東西,都是用小聰明來追逐短暫的利益。住在台北多年的日本商人就感慨,台北的生意人注重的是今天賺多少錢,而不管以後。
流行、偶像、主義在台北都不能持久。台北人的善變易怒、沒耐心,和傳統台灣社會雋永的性格大異其趣。
建築大師貝聿銘曾說,他寧可選擇一個有生命但醜陋的都市,而不要美麗但缺乏生命力的城市。到過東京、紐約等大都市,建築師宋宏燾認為,台北活潑的生命力在各都會中亦屬罕見。台北市都計處長蔡定芳驕傲地談起台北生生不息的活力就是它最引人入勝的魅力。
「台北是永遠不會沒落的,」負責區域均衡發展規畫的經建會都住處長蔡勳雄肯定。
淡水河南來北往的商船、大稻埕交頭接耳的人聲都流進台北深黑的過去。夜空下的台北,彷彿撒落了一地的玻璃球珠,滿眼晶亮。在炫麗奪目的浮華塵世裡,默默地活出一個個懷著台北夢,品嚐悲歡離聚的台北人。
台北第一
資源集中的台北,是權力、金錢、繁華和腐敗的象徵。台北的富且亂,可以從一些統計數字中窺見。
.政黨最多--大自黨員人數上百萬的執政黨以及最大反對黨民進黨,小至名不見經傳的小黨,幾乎所有政黨的「黨中央」都設在台北市。台北因此成為政治權力核心。
.教育程度最高--曾有人開玩笑形容,西門町一塊招牌砸下來打到的一定是大學生。台北擁有全國最多的大專院校,菁英齊集,台北市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市民占總人口五一%,大專則占二十%。
.公司行號最多--有一萬五千多家公司設在金融商業發達的台北,為台北製造更多的財富與機會。去年在台北市一個大專生畢業平均有二.二個就業機會,而台東只有0.九個。
.百萬富翁最多--據台北市政府主計處七十七年的統計,台北有四萬三千多戶年收入超過百萬,這並不包括兩年來投入股市而旦夕致富的暴利族。
.觀光飯店最多--台北國際化的腳步一日千里,去年到台北洽商或觀光的外國人高達三百萬人次;在台北共有二十三家國際級旅館,包括世界知名的五星級飯店圓山、國賓等。
.平均房價、房租最貴--上萬名無殼蝸牛為抗議房價太高而夜宿忠孝東路,場面之壯觀並不輸給任何一次政治示威。台北居大不易,平均每戶每月要花一萬元以上的房租,才能在台北暫頂一個蝸牛殼
.汽車肇事次數最多--一位住台北市區的立法委員提到交通就沈不住氣,怒火衝天地說:「台北人一出門就有氣。」一團混亂的交通,是台北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因交通事故而起的大大小小摩擦平均每天有五次之多。
.刑案最多--內政部長許水德有一句名言:在台北市撿到槍是可能的事。台北市的榮華富貴,讓它成為犯罪的淵藪。七十七年台北市有將近二百萬件刑案發生,平均每天五十五件。值得擔憂的是,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正遂年升高,犯罪人數從六十九年的二千四百人,激增為七十七年的四千人。
.粗離婚率最高--台北市的偶像不永恆,愛情也是不再天長地久。據市政府主計處七十七年統計,台北市一千人中平均有一.八對夫婦離異,而且有日益增加的趨勢。
.電影院最多-花蓮首度上映「當哈利遇上莎莉」的時侯,台北市的戲院早己下檔半年。不論是藝術或是通俗電影,在台北都有很大的生存空間,金馬獎國際影展也是以台北市為軸心。台北市共有六十九家戲院,還有密度最高的KTV、M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