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保險業登陸,看得到 吃不到?還是時間未到?

大陸合資方打退堂鼓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13-11-01

瀏覽數 28,950+

保險業登陸,看得到 吃不到?還是時間未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3 / 11月號雜誌 逆齡幸福學

近年以來,儘管兩岸金融合作似乎利多消息不斷,但其實兩岸保險市場並不太平靜。早在6月間,國泰人壽、新光人壽在大陸的合資公司——上海國泰人壽與新光海航都陸續傳出中方將撤資的消息。9月9日,東航將持有的50%國壽股權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交易總價8.5億人民幣,消息曝光後,早前的傳聞被證實成真了。

這不僅引起金管會關切,外界也對台資保險公司投資大陸的前景感到憂慮。難道有13億人口的大陸市場,真的只是「看的到、吃不到」的鏡花水月嗎?

業者營收在赤字岸邊掙扎

目前,在大陸投資的台灣保險公司共計六家,四家壽險中,有三家是各持股50%的合資公司,分別是國泰人壽與東方航空的國泰人壽;台灣人壽與廈門建發集團的君龍人壽,以及新光人壽、海航集團的新光海航人壽,另外一家則是中國人壽參股19.90%的大陸建信人壽。還有兩家產險公司,分別是由國泰人壽、國泰世紀產險獨資設立的國泰產險,以及原先由富邦金控獨資,今年9月10日剛引入廈門港務控股參股20%的富邦產險。

綜觀這六家公司,成立於2004年12月的上海國壽是首家在大陸設置的台資企業。一開始即採取快速布局策略,只花6年時間,就在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浙江等28個城市,設置10家總、分公司及32個營銷據點,為拓點最快、最多的大陸外商保險公司。

由於據點涵蓋華北、華東與華南一線城市,這些城市的保費收入占一半以上。負責大陸事務的國泰人壽副總經理蔡漢章說:「國壽先馳得點,已經擁有了大陸半壁壽險江山的通路。」

但是與據點網絡相比,營收卻不盡理想。今年邁入第9個年頭的上海國壽已背離保險業「平均7年損益兩平」的經驗值,即便今年前七個月迎來獲利0.22億人民幣的喜訊,仍要等到2016年才可望出現盈餘。不只上海國壽,成立5年的君龍人壽及4年多的新光海航也還在「赤字」岸邊掙扎。去年兩家約有1億台幣的虧損。

幾年下來,三家台資保險公司在大陸的總保費市占率只有千分之1.05,市占率難以大幅提升,也導致獲利目標無法實現。

人才問題 沒學會走路就想飛

為何台資保險公司無法交出亮麗成績單?又是什麼原因讓大陸合資方紛紛打退堂鼓?保險業堪稱是大陸最早對外開放的金融業。2002年起,國際保險公司不斷湧進,連陸資保險公司也快速膨脹,家數從2004年的28家急速上升為70家,其中外資企業為28家,占比達四成。

保險公司快速增長,讓原本不足的人力更為吃緊,衍生出高薪挖角、離職跳槽等事件。負責籌設君龍人壽的董事總經理高瑞華說,一級城市人事成本竟然比台灣壽險業還要高,二級城市人事成本則與台灣相當,這幾年成長太快,是始料未及的事情。

專才難尋、培訓又要花時間,增員與管理成為最棘手課題。初期國壽就派了100多位台籍幹部到大陸支援,9年下來,仍有80幾位留在大陸,主要是為了培訓當地幹部,「保險業需要大量人力,培育刻不容緩,」蔡漢章說。

尤其迥異於台灣的是,大陸為跳躍式成長國家,還未學會走路,就要飛了,保險業也是如此。發展過速,市場上充斥各種高報酬的投資型保單,在業務員的銷售誤導下,吸引眾多以獲利為導向的保戶,當利潤未能兌現時,糾紛事件頻傳,讓剛起飛的市場蒙塵,消費者普遍對保險業存有負面觀感。

情況嚴重到連2011年10月29日就任的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都相當驚訝。據悉,當他看到大陸的相親節目《非誠勿擾》,有位一表人才的參賽者說出自己從事保險業後,席上所有女士的燈竟然全滅了,他驚覺到社會對保險業的負面評價,遂決心整頓。

銷售誤導也連帶使保費收入受到嚴重衝擊。大陸自從2002年開放外人投資後,壽險業的保費收入節節攀升、年年成長,從2275億元人民幣增加至2010年的1兆501億人民幣,9年間增幅達3.6倍,但2011年卻降到9560億人民幣,迎來開放後的首度負成長9%。保險從業人員也從2011年最高峰的335萬降為目前250萬人左右,一下子少了85萬從業人員。

受限持股上限 外資難經營

除大環境衝擊外,外資還被戴上「緊箍咒」。大陸雖開放外人投資保險業,卻規定外資只能以一家公司名義與大陸非保險公司的單一企業合資,而且各持股50%。如此一來,董事會永遠是偶數,雙方皆無主導權,只要一方杯葛,重大政策就無法推動。

壽險公會理事長許舒博坦言,一山不容二虎,系出同門的兄弟都會鬧分家,何況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合伙人,「如果不打破持股上限的僵局,外資很難經營」。

上海國壽就面臨合資方不同意增資,導致必須換手的窘境。蔡漢章指出,其實合資方東方航空是好親家,但由於東方航空是隸屬國務院國家資產委員會的國企,增資案都要上報國資會,2010年8月首次從8億增資到12億人民幣時,東航有認股,第二次增資時,國資會就以專注核心業務為由,不同意東航參與增資。

這讓計畫好在2015年前增資到23億人民幣的國壽倍感壓力,東方航空為不妨礙其發展,遂在9月讓售股份,據上海產權交易所訊息顯示,10月18日已完成轉讓,新資方為上海陸家嘴金融公司。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新光海航的狀況相較國壽更為複雜。據大陸保險業者指出,當初雙方的經營理念就不同,基於是兩岸指標型投資案,勉強結合,時間愈久問題愈嚴重,市場上已盛傳海航早就想琵琶別抱,另立保險公司,無意參加新光提的增資案,雖然目前未公開讓售股權,但撤資已成定局,新光海航正私下尋找新的合作伙伴。

許舒博意有所指地說,外資明知50%對50%會有經營困境,還決心挺進,就是為了提早卡位,心想政策隨後就會改變,豈知緊箍咒至今仍無法解除。

民情迥異 保障型商品難推

尤其項俊波上台後,不再核發新執照,今年5月又將資本額門檻拉高至10億元人民幣,讓壽險證照奇貨可居。陸資企業百年人壽福建分公司總經理陳仰新坦言,牌照愈來愈值錢,也引來股東爭權奪利,外傳由大陸中信集團與英國保誠集團合資的信誠人壽,最近也爆出雙方理念不和,中信想踢走保誠的內幕。

台資企業原本對10月17日兩岸首次召開的金保會寄予厚望,最後卻未能解除50%上限的緊箍咒,不過項俊波應允將協助台資保險業解決在大陸合資公司的增資問題,也同意積極審核台資保險業在大陸申設機構以及參股案等,儘管如此,橫生在面前的問題仍是重重疊疊,例如風俗民情就令高瑞華印象深刻,由於大陸受到文革影響,人生觀不同於台灣,想事情不會想太遠,幾乎沒有「保障未來」的觀念,很難接受20、30年期的保障型商品。

「人家就喜歡吃大魚大肉,所以不能強迫客戶一定要吃素食,市場還沒成熟到注重養生的地步,」高瑞華補充,外資保險公司只能順應市場,推出投資型商品,但是仍要教育與宣導保障型商品的重要性,保險業才能永續經營。而且兩岸經營者理念大不同,由於合資的中方均非保險業者,比較在乎保費收入與業績成長率,不能理解保險業的本質,無法接受為何保費收愈多反而愈賠錢,甚至還要不斷增資的事情。

不只中方不了解保險業,連台灣經營者也有先入為主觀念。陳仰新認為,在台灣成功的企業到大陸未必吃香,反而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會冒出頭,因為他們願意放下身段,了解市場。彼此不了解,再加上文化不同,更加深經營困境。例如當地人覺得花點紅包錢拿牌照,就可以解決問題,為何不做?但是外國人卻覺得不妥,無法接受。

愈來愈了解大陸市場的高瑞華也說,中國人的腦袋不設限、沒有框框,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什麼事情都可以作,這樣你才能理解所有不可思議的現象,包含嚴重的銷售誤導等。儘管大陸保險市場充滿變數,但仍無法阻擋台資企業前進。例如2011年完成股權易主的南山人壽也在隔年8月在上海成立辦事處,搶進大陸。國壽副總蔡漢章堅定地說:「大陸即便有種種挑戰,卻是不能忽視的大市場,台資企業不可能會撤退。」

台資不氣餒 認為時間未到

外資也好,陸資也好,同樣都看上未來商機。以2012年為例,大陸的壽險總保費為9958億人民幣,約為台灣的2.5倍,產險保費收入約5530億人民幣,是台灣的22倍。中國人壽總經理郭瑜玲更指出,2012年中國每人平均保費支出(保險密度)才180美元,保險滲透度只有3.96%,落後於台灣的3760美元、18.19%(世界第一),且人民可支配所得從2005年的1萬493元增加到去年的2萬4565元人民幣,隨著消費者保險觀念的提升,未來潛力無限。

看好未來,國壽從2010年起放慢腳步,改採精耕路線,將低獲利的銀行保險通路從七成降至二成,提升個險占比到32%,並積極培養業務部隊。君龍人壽則強調快速處理申訴案件,無論核保或理賠都要比同業快,以建立品牌形象,目前舊客戶回購率超過四成。壽險公會理事長許舒博建議保險業者,做好產品創新、通路多元及培育堅強的作戰部隊,憑著同文同種的優勢,最後存活下來的外資應該只有台商。

即便仍無法預期何時能獲利,所有台資保險業者卻一致認同,大陸市場不是「看的到、吃不到」,而是「時間未到」。終有一天,業績將大爆發!

透過參股、引入新伙伴

中壽、富邦產險路更廣

當國壽、新壽正遭受合資方撤資所苦時,2011年參股建信人壽19.9%的中國人壽,現在反而成為最快回收的台資保險公司。今年前八個月建信保費收入從2011年的37名躍進到17名,前三季保費收入更成長78%,上半年淨利6390萬人民幣,超越去年全年4960萬人民幣的紀錄。

由於建信最大股東就是大陸第二大市值的建設銀行,中國人壽總經理郭瑜玲指出,建信人壽透過建設銀行遍布大陸1萬4000多個據點及近3億客戶群,快速茁壯,加上中壽技術支援,今年更引進社會保障基金入股,持股比14.27%,為第三大股東,提供多元化的投資機會。社保基金是大陸中央的社會保障基金,2012年底資產規模達1.1兆人民幣。

走不同的路 績效反而更好

「投資大陸的關鍵因素與持股高低無關,中壽參股出現績效,靠的就是成功的經營模式,」郭瑜玲再次強調,因為建信人壽擁有強大的股東、充沛的資源通路與客戶群,以及專業技術。除了中壽外,獨資的富邦產險也選擇走不同的路,今年9月主動引進廈門港務控股集團,以1億人民幣參股富邦產險,持股比20%,成為第二大股東。

為何想引入新股東?富邦產險總經理莊子明指出,2010年富邦產險成立時,因為港務的供應鏈有許多保險需求,富邦又能提供損害防阻,雙方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才會在增資時引進。由於港務是以長期投資及共同業務需求為主,且參股比例不高,不致影響到經營主導權。而且富邦產險採在地化經營,3年來已在廈門排名第六,引進策略伙伴港務集團則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藉此拓展新業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