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圳出發,往東行200公里,一路上盡是田野風情,直到看見翠綠山林與潾潾海上波光交融,這才抵達海濱小城汕尾,司機蔣師傅說:「汕尾只有一家大企業,那就是信利!」大陸科技業的發展,信利是一個縮影,規模大、成長快。總部也沒有地址,只有「信利工業城」五個字,但在汕尾一帶家喻戶曉。
汕尾城區裡人口不到50萬,卻有超過2.3萬人在信利工作,等於每百人有5個是信利員工,汕尾市GDP約155億人民幣(約台幣759.5億元),光信利集團營收就將近百億人民幣,等於2/3的產值。
搶搭智慧型手機商機 半年營收增六成
信利國際創辦人兼董事長林偉華,老家在汕尾,1978年在香港發跡,靠著生產電子錶賺進第一桶金,後來又投入生產計算機、翻譯機,並在1990年代跨入液晶顯示領域,從黑白液晶顯示,一直做到彩色顯示,2000年時建立全中國第一條電阻式觸控面板生產線,2008年再把旗下專做觸控面板及相機模組的生意獨立成信利光電。
1991年便在香港上市的信利國際,不僅是全球前三大手機面板模組廠,全球每九支手機就有一支用的是信利出品的液晶顯示模組。信利更是全中國第二大觸控面板廠及相機模組廠,亦是中國最具規模,唯一同時經營玻璃及薄膜觸控技術的觸控面板廠,今年觸控面板出貨量上看8000萬片。
觸控面板模組方面,信利最大客戶包含索尼(SONY)、華為、中興、金立、步步高、TCL,也與台灣代工廠華寶、華冠多有合作。跟著智慧型手機蓬勃發展,信利今年上半年營收就大增超過六成。
雖然地處鄉下,但比起其他內地崛起的觸控面板廠,信利與台灣淵源最深。信利光電總經理李建華,在汕尾總部接受《遠見》專訪,一坐下來先介紹,「我們跟不少台廠都有策略合作!」其實,信利從2011年便投資台灣中小尺寸面板廠瀚宇彩晶兩千萬美元,今年夏天再出手,投資專做上游ITO導電玻璃、在台興櫃的富元精密200萬美元,取得富元近6%股權。
台廠最吸引信利的,在於扎實技術以及豐厚的專利數目。「我們會繼續找可以策略性投資的公司,」李建華進一步指出,投資台灣,絕不是要干涉經營權,只希望能得到產能的供貨保證。選擇台廠,而非日韓廠商合作,因為文化相近,產品品質穩定。
一反大陸觸控廠商瘋狂蓋廠的狠勁,李建華奉行的經營哲學是:「要喝牛奶、不一定要自己養牛」,因此都是用多方結盟、垂直整合截長補短,取代只靠一己之力砸大錢建生產線。
台廠不該硬碰硬 要拚技術品質獲利
選擇引陸資入股的台廠富元精密總經理劉國平分析,台灣企業不該跟陸廠比規模、比擴產,硬碰硬是永遠比不過的,「台灣該拚的不是低價跟產量,而是該善用技術、品質和獲利能力!」走在占地85萬平方公尺、約十幾個足球場大的信利工業城,完全感受不到已經進到工廠區,綠色樹梢掩映著一棟棟白色建築,反倒像個大學城,甚至裡面走動的員工都非常年輕,像是李建華得力左右手之一、信利光電產品總監陳學彬也才30幾歲。
李建華非常願意重用新血,更稱讚台灣年輕人比大陸青年有紀律、肯吃苦。目前信利已經延攬五、六位台灣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在汕尾培訓一年後,可選擇回台灣或外派歐美,工程師起薪至少有1萬元人民幣(約台幣4.9萬元)。「來一個,我用一個,來一班,我用一班,」李建華豪氣地廣發英雄帖,對台灣人才青睞外,還熱情邀約:「我們有很多空地,歡迎來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