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甄試與考試入學
多數大學畢業生以甄試與考試管道入學,前者約每年10至11月招考,後者約每年3至5月招考。由於各校甄試通常設有在校成績的門檻,考生也要繳交書審資料,包括自傳、推薦函、作品集和讀書計畫等,因此甄試入學適合在校成績表現具有一定水準,以及大學時期經歷豐富的學生。考試入學則以筆試為主,某些系所並搭配第二關的面試。
近年來,各校逐年提高甄試入學的比例,幾乎占招生名額的五成。102學年度清華大學甄試入學的比例高62%,台灣大學、成功大學、交通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也都開出五成以上的比例。未來,能夠觀察學生特質與潛能的甄試,將成為研究所入學的最重要管道。
❷預備研究生制度
為了鼓勵學生繼續讀研究所,並縮短修業年限,許多系所推出「碩士班預備研究生制度」。通常各系規定學業成績屬前段班,或是曾經通過「國科會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補助者,可於三年級下學期向系所申請。值得注意的是,預研生不等於正式的碩士班學生,取得碩士班預研生和學士學位候選人的資格後,仍須參加碩士班甄試入學或一般生招生考試,錄取後,才可取得碩士班研究生資格。
預研生可於大學期間選修研究所課程,至多可抵免2/3碩士班學分,但有些系所規定,若課程計入大學部畢業學分內,就不可申請抵免碩士班學分。和一般碩士生相較,預研生提早修讀學分,最快5年可以拿到學士、碩士學位。根據《遠見》2014年研究所辦學特色調查統計,約六成六的學校提供預研生制度,詳細情形可參照各系所規定。
❸學分學程與學位學程
許多大學部提供學生學分或學位學程的選擇,研究所也有這樣的制度設計。學分和學位學程充滿跨領域的色彩,通常為跨院系合開。例如102學年度新增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由清華大學、交通大學、陽明大學和中央大學等四校合作推出。
這個跨校、屬人文領域的國際學程,整合四校文化研究領域60位優秀師資,連結亞洲地區18所相關學術單位,同時招收國際生與本地生,學生自選主修課群,可以在四校選課,也可以跨國修習,畢業後,取得文學碩士的畢業證書。對於想要跨領域、跨校甚至跨地域學習的學生來說,學分或學位學程會是不錯的選擇。
❹跨國雙聯學位
出國留學好?還是待在台灣念研究所?如果在兩者之間掙扎,可以試試申請跨國雙聯學位。透過系所與系所簽訂修業協議,研究生最快兩年可以同時取得兩校的學位證書,同時具有兩地經驗。《遠見》統計,國內至少有46所學校設有跨國雙聯學位制度。其中交通大學提供19個跨國雙聯學位,遍布美、歐和亞洲,包括比利時魯汶大學碩士、法國巴黎第11大學碩士、荷蘭寧堡商學院碩士等。清華大學也提供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南巴黎大學等13個跨國雙聯學位。
❺產業碩士專班
「畢業即就業」是產業碩士專班最大的特色之一。這類碩士專班由學校主辦、企業協辦,共同規劃課程和開課,通常採密集式課程設計,除日間開課外,可於夜間、假日或寒暑假開課,每年分春季班、秋季班兩次招生。產業碩士專班和一般碩士班最大的不同在於,課程強調實務應用,並切合產業需求,因此就連畢業論文主題,也不脫該班領域相關產業的範圍。另外,合作企業要承諾雇用該班七成以上的畢業生,相對的,依據簽訂的合約,學生也有義務至該公司服務一定年限。
根據《遠見》統計,科技大學開設產業碩士專班的比例高於一般大學,勤益科技大學開設6科共12個專班為最多,其次為台北科技大學9個。
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在職專班適合已踏入職場、想重回校園進修的上班族,通常規定必須具有至少二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才能報考,不過各系所規定不同,宜詳閱招生簡章。為了讓學生能兼顧學生身分與工作,碩士在職專班上課時間常為晚上或週末密集上課。
工作時間較為彈性、或可安排平日固定輪修的上班族,也可以選擇進入一般碩士班,藉由休假,有計畫地排課,完成論文,同樣可取得碩士學位。這六種管道各有特色,選擇適合自己的入學方式,就有機會開啟通往研究所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