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都市人種出休閒

陳意玫
user

陳意玫

1990-07-15

瀏覽數 16,650+

都市人種出休閒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0 / 8月號雜誌 第050期遠見雜誌

一個晴朗的假日,一家三代坐在一輛轎車裡,孩子嘰嘰喳喳地吵著趕快出發。他們正開往一處人跡尚少的農園,老老少少六個下了車,挽起袖子,動起手來,大人們拿鋤挖土、拔雜草;小孩則四處跑動,指著一畦綠葉嚷著問:「這是什麼菜?」

隨著都市生活日益緊張忙碌,人們的休閒也慢慢由被動消極的型態變成積極、自己動手的方式,蜻蜒點水式的遊山玩水已漸漸不能滿足亟需自然慰撫的水泥叢林族。荷鋤扮農夫,享受播種耕耘和收穫趣味的都市人將愈來愈多。

原僅是「生產事業」的農業,近年來對都市人而言,另外衍生了「休閒」的意義。根據台灣省旅遊局在民國七十八年的抽樣調查結果,六九%的受訪者很喜歡藉觀光農園體驗農村生活。同時農委會、各縣市農會也不遺餘力地推廣休閒農業,讓農業進入民眾的生活中。

對多數人而言,「在田裡勞動成了享受,變成需求,」台北市農會總幹事黃光政簡單地點出了隨著台灣從農業時代轉變成工業時代,農業對人們不同的意義。

孩子像飼料雞

三十多歲、現在在美商企管顧問公司工作的顏子欽一家人就非常喜歡到農圃種菜這種休閒,他們在內湖成美橋下租了十坪地,「擁有農地、種植收成一直是我和先生從小的夢想,」因勞動而雙頰豔紅的顏太太興奮地說,一邊不停地拔除圃裡的雜草。

一旁的顏老太太則提到最喜歡採紅蘿蔔,因為雖然從地面上看起來只有葉子,她滿臉笑容、像個孩子般頑皮地說:「但要採收它,土要挖得很深。」正在採收哈蜜瓜的顏子欽則看著到處跑、問東問西的孩子說:「現在的孩子像飼料雞,很可憐。」言下之意是從出生起就住在高樓中的這年少一代,跟泥土的距離遠了許多,也沒有了「土雞」的活力和隨處可以生存的韌性。

時代是在變。以前,下田耕種是苦事;現在對都市人而言,卻成了求之不得的樂事。

其實,這種被稱為「市民農園」的構想早在一八六0年的德國就有了,二次大戰後,在日本和美國也開始流行起來。以日本為例,根據一九八六年的統計,有四三九個市町村設有市民農園,占全國三二七六市町村的一三.四%。基本上,經濟成長、人口往都市集中,使都市極度擴張後,人們為調劑疲勞的都市生活,多半會有一個「簡單」的嚮往--一塊可以種菜蒔花的小園地。

邁入九0年代的台北地區也具備了發展「市民農園」的條件。今年七月起,台北市農會和台北縣政府要極力推動這個構想,與農夫或農場合作,提供農地讓民眾租用。

心中留下一片綠

台北市農會早在三年前就提出這個構想,四月份,根據一次對將近三十位市民所做的電話訪談發現,鬆弛緊張心情、教小孩認識農業生產和享受休閒生活是市民親自到菜圃種菜的主要原因。這群三十五歲以上、職業分布各階層,包括律師、會計師、銀行業、教員,家庭主婦和退休人士的受訪者,都對這種休閒方式很有好感。

台北縣政府「市民農園」的主辦人梁淑嫻也被活動剛一見報,許多市民就打電話來詢問的踴躍情況嚇了一跳。她回憶說,蠻多是家庭主婦打來的,她們想帶孩子認識自然,也讓孩子有機會玩玩泥巴。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在每平方公里擠進九千八百人的台北市,也許將來,每個人眼見高樓的同時,心裡還留有一小塊綠地,臉上還能浮出耕耘後的微笑。

蔡燦汶的「自然教室」

四十歲、黑壯的蔡燦汶常常忙得像轉陀螺一樣,他一邊在台北經營鄉村料理店,花很多時間研究餐飲管理和待客之道;在台北縣雙溪,他又建了一個農場,有更多忙不完的大事和瑣事,諸如接洽買地、整地、瞭解土雞品種或鹿的飼料那裡來。

雖在都市謀生,他堅持開闢一片自然的淨土。對他來說,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廣闊自然空間是自小的夢想,因為小時候,父母親、兄弟姊妹和他一家七口擠在嘉義一小間租來的違章建築裡,那樣委委屈屈的生活經驗,一直激勵他去努力實現夢想。

政大東亞研究所畢業後,他就利用上班餘暇,四處調查探聽土地行情,找了很久,直到七年前。他花了二百多萬元在雙溪買了六甲多土地,「我一眼就喜歡上它,」蔡燦汶很感性地說,經營至今,農場共有三十餘公頃地。

把農場當「自然教室」的他,喜歡說大自然中的故事,有些「對我的待人處事很有幫助,」他輕輕地說。譬如,鵝是自然界中最專情的動物,在沒有「法律」的情況下,他們堅守一夫一妻制,如要把他們分開,除非把母鵝抱得遠遠的,遠到公鵝聽不到她的聲音。

一股傻勁

七年來,蔡燦汶帶領十餘名工人整地開路,因為沒有多餘的錢請工程公司,他們都自己動手。在農場工作的雙溪人柯進政和林樹旺就猛稱讚蔡燦汶:「伊真厲害,」言下之意是佩服老闆非科班出身的專業知識。

但其中甘苦,只有蔡燦汶自知,「連開路要左轉或右轉,都讓我傷透腦筋,」他苦笑道。

雖然經營農場是種投資大、回收慢的辛苦事業,但是他相信多維持或增加一塊綠地,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好處,而也就是憑著這份理想和傻勁,他種植了向為騷人墨客喜愛的梧桐、芭蕉、五百萬株梅花和六千株黃櫻花。而這些都要等數年之後才看得出成績。

七月底這個農場將與台北縣政府農業局合作,民眾可以租地自己種菜,三坪的,月租二百元,六坪的,月租四百元。農具由縣政府提供,花種菜種向農場購買即可,農作物收成可以自己帶走,平日菜圃則由農場負責照料。

七年前,周圍的親友都認為開農場是蔡燦汶不著邊際的白日夢,因為他家無恆產,又只靠薪水過日,而今天,當一個個飽受污染折磨的都市人住進慈暉農場,享受生活化的田園樂,且依依不捨地離去時,「不著邊際」其實是農場經理朱永寧口中的「有志竟成,」而「白日夢」其實是現代人渴望已久的鄉村酣夢。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