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起,《遠見雜誌》與世界最大的專欄作家組織Project Syndicate合作,將定期刊出包括大陸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與世界重要經濟學家對世界局勢的觀點文章。
本文作者為哈佛大學國際經濟系教授理查.古柏(Richard Cooper)及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董事理查.多布斯(Richard Dobbs)。
當想到技術創新中心時,首先出現在你腦海裡的大概是矽谷、西雅圖和首爾。畢竟這些地方是亞馬遜、蘋果、Facebook、Google、英特爾、微軟和三星的總部所在地,這些公司的創新改變了從金融服務到新傳媒各個行業的業務模式。
但是,如今中國的「電子零售」(e-tail,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的崛起,正在讓中國最大網路零售商阿里巴巴總部所在地──杭州,躋身技術創新中心行列。
4月29日,阿里巴巴邁出了雄心勃勃的一步,收購了中國Twitter——新浪微博18%股權。在其他技術領域,誕生自杭州的創新,也在決定著相關行業的發展道路。
網路購物已取代實體購物
中國的電子零售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去年收入估計達2100億美元。自2003年以來,電子零售市場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10%。到2020年,中國電子零售市場將相當於今天美日英德法五國總和。
儘管寬頻滲透率只有30%,但在2012年,電子零售占據了中國零售總額的5~6%,與美國等量齊觀。這一行業已經實現不錯的盈利:中國電子零售商大多先抓8~10%利潤率,略高於實體零售商平均水準。
而中國電子商務有兩大顯著的特徵。首先,大約90%交易完成於依靠廣告收入的虛擬市場。在這些模仿eBay和亞馬遜網路的平台上,製造商、零售商和個人通過網路店鋪,向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但是在美國、歐洲和日本,大約70%的電子商務銷售來自擁有自身網站的電子零售商,包括只從事網路業務的亞馬遜,和家樂福、Dixons和沃爾瑪等傳統零售商。
此外,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研究,在中國,網路購物不只是簡單取代實體購物,還增加附加消費。
1美元的網路消費額,大約能造成0.4美元的附加銷售。增值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在中國開發中城市反而更高,在這些地方,實體零售商不夠完備,網路購物才能提供某些產品和品牌。
電子零售改變製造業和服務業格局
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消費者正在迎接網路時代。許多國家的工業結構仍在發展之中,因此,電子零售不但能決定零售業圖景,同時也能決定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業的格局—甚至是城市面貌本身。
在大部分國家,零售業的發展通常分三步走:首先是本地和地區零售商主導,隨後崛起一小撮全國性公司,最後電子零售挑戰全國零售商。但中國缺少全國領先者,不同產品分類的前五大零售商市占還不到20%,而美國可能高達60%。但在大陸,要建立遍布全國的實體網點,非常費時費錢。
因此,虛擬平台阿里巴巴(擁有淘寶網等)和京東(專注於電子產品)均赫然名列中國前十大零售商,並已經通過快遞公司建立了全國覆蓋網。
網路市場讓新來者有可能在不需進行大規模前端投資的情況下,獲得全國和國際主導地位,這將深遠地影響零售商和製造商對新消費市場的看法。比如,日本零售商優衣庫(UNIQLO)就利用此類市場在2009年實現了在中國的擴張。
同樣的,其他消費商品行業因電子零售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新製造商得以進入市場,實現服裝和化妝品等商品從工廠直達消費者。這類企業也利用廣闊的接觸面和高認知度的品牌,擴張其在金融服務行業的角色。
電子零售決定城市發展方向
最後,電子零售可能決定中國城市的發展方向,同時改變休閒行為。世界城市中心的演化圍繞商店進行,不管是街市還是購物城,大量消費者將購物視為休閒活動。中國的發展方向可能是較小規模的街市和購物城,而在城市周邊建造大規模物流中心。市民將有更多的自由時間用於晚宴等其他活動。所有這些變化都可能改變房地產的用途和價格。
其他新興市場也有可能走相同的道路。中國電子零售商已開始利用自身優勢出口中國工廠的產品,以實現國際擴張。其他國家的企業也在採用類似的網路商務模式。中國已經錯過了19世紀工業革命。但其邁向電子零售之路,可能將成為決定21世紀新興市場網路革命的力量。(本文經Project Syndicate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