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理性嗎?」
2002年心理學家康納曼教授獲得諾貝爾經濟獎後公開宣稱,他一生從沒有修過一門經濟系的課。那麼這位學者怎麼會被稱是「偉大的行為經濟學之父」呢?得獎的一個大原因正是因為他沒有修過經濟學,他就從不知道讀經濟時有四個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基本假定:(1)人的決策是理性的、(2)市場是完全競爭的、(3)資訊是充分的、(4)意外因素如戰爭、地震等是不發生的。換言之,「人是否理性」在他的腦袋中是中性的,沒有「先入為主」的想法,也就沒有被「污染」過。
在《快思慢想》一書中,他舉出一些心理學的實驗,證明人的決策是不理性的。一旦否定了「人是理性」的假說,大家才容易重新詮釋決策、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看到現實世界中真實的運作;人類的文明也就是在不斷推翻及修正偏見與誤解中向前行。
今天人類的惰性及習性、行為及決策的困境,很多時候仍然來自不肯隨「時代而變」,隨「環境而改」。很多人還在相信「過時」的假設,守住「落伍」的思惟,不敢採用創新的策略,因此「與時俱進」變成了救自己、救組織、救國家的關鍵詞。
(二)李濤與李克強都「與時俱進」
每次去大陸,只要多逗留幾天,就會逐漸相信「21世紀是華人世紀」的可能性(我從不喜歡去別的地方,找別人的缺點)。言談間好幾次聽到當地友人,從「大家有汽車」到「大家都送孩子出國唸書」時,其語氣沒有一絲傲慢,這真使我不敢相信25年前(1988年)初返大陸時看到的貧窮與落後。如果台灣與大陸真是「雙贏關係」「共賺世界的錢」,我內心會很興奮,台灣可以跟著大陸水漲船高;但是事實上兩岸關係還只是表面層次的相安無事,以及在淺水區中持續「存異」。《聯合報》總主筆黃年提出的「兩岸大架構:大屋頂下的中國」,也正在等待各界熱烈的討論。
宏觀地看,社會的進步,必定來自新思惟、新政策、新作為。台灣當前流行的保守心態(逢「中」必反)、落後思想(逢「改」必反)、自私行為(逢「漲」必反),全都是違反了「與時俱進」的道理。
近日李濤夫婦決定告別「政論Call-in」節目,展現了當年Call-in原創者,正在追求「與時俱進」的另一股新熱情。台灣政論節目可以「三風」概括:風光過、風波多、風評差。
3月17日在大陸看到電視轉播新總理李克強的記者招待會。他對所提問題,如貪腐、浪費等都答得很實在。引用他幾句話為例:「把錯裝在政府的手換成市場的手。這是削權,是自我革命。」「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權力只能為公,不能私用。」新領導人已經擁有「與時俱進」需要改革的企圖心,但真要做到,又是何其困難!
如果真要讓「與時俱進」發揮實效,就要掌握住時間表。當前的世界已清楚地呈現:舊地圖找不到新航程;舊思惟找不出新模式;舊組織找不到新動力。前進的思惟,就是與時俱進,就是曲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