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到台灣現有的160餘所大專校院當中,這8點教育目標同樣受用。分別為表達能力、思辨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廣泛的興趣、和就業能力。
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
伯克認為,所有大學生都需要發展和不同對象溝通的能力,準確而優雅的書寫是最基本的,其次是清楚即有說服力的口語表達。在大學課堂裡,繳交書面作業是相當常見的。學生必須學會如何流暢闡述、有邏輯性表達個人觀點,以訴諸文字的方式,向教授展現溝通能力
而大學的教學方式也有別於國高中階段,學生不再只是被動地坐在台下接受老師講述式的教學,大學生將有更多機會,需要針對特定主題上台報告,此時便是磨練口語表達能力的最佳時機。
清晰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包含認清問題和定義問題的能力、找出爭議中各方論點和利益的能力、蒐集相關事實及這些事實與議題關聯程度的能力、構思多種可行性方案的能力、以及檢定各種論點後,運用良好判斷選出最適方案的能力。這也與第一項的溝通表達力相輔相成,因為具備好的思考能力,自然有助於發展出獨立觀點、建立自我論述。
獨立的道德思考力
道德與品格的重要性不必贅言,這也是諸多大學校長們最常提到的根本素養,但此類著重觀念引導的隱性課程難以用傳統教學方式傳授,多數大學皆採用情境塑造的方式,促使學生從生活周遭耳濡目染、達到融會貫通。例如開設品德講座、演講、故事分享、閱讀、志工服務等活動。
積極參與的公民責任感
公民教育同樣是大學教育宗旨的一環。伯克主張,應培養學生在民主的運作過程中,成為一個通情達理的積極參與者。
迎接多元化的生活
同樣地,大學生必須學習和他人一起生活、工作,形成良好的個人關係,為將來融入社會預做準備。
迎接全球化的社會
儘管伯克也坦承,沒有人可以對世界上那麼多國家都有基本了解,更沒有學生可以在大學時就預見哪一種文化與語言在他們畢業後很重要,當然也沒有人可以確切預測國際上的未來事件。
但在大學殿堂內,學生必須學著建構一套可以提升理解能力的知識基礎,以幫助未來面對國際面題和機會時能有效的適應和反應。
拓展廣泛的興趣
擁有廣泛的興趣有很多好處。伯克認為,可以讓學生以更寬廣的角度做較明智的判斷,以避免過度專業的危險,避免生活只被職業占據,更可以啟發心靈去思考善與惡、正義與不公等問題,同時讓人避免人生枯燥。
回頭看看國內各大學校長們,大多也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與社團活動、結交不同系所學生為朋友,走向戶外、別當宅男宅女。
就業能力
長久以來,有人主張大學教育不該等於「職業訓練所」,但適當的就業準備,在大學期間絕對有其必要性。提早完成對自我職涯發展的探索、尋找出個人興趣和專長可發揮的場域、儲備相關就業技能,將有助於在離開校園、接給職場的路上走得更順利。
企業界期待人才擁有的能力
上述教育目標沒有先後順序,對於養成促進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角度來看同等重要。如果說前哈佛校長講的話,尚不能獲得你的認同,那麼看看來自企業界對於未來人才的期待是什麼,或許你會就能更了解大學四年該好好為自己儲備那些能力素養。
2002年,許多國際級企業,蘋果、思科、戴爾、福特汽車、惠普、微軟、麥格羅─希爾等公司,共同創立了「21世紀關鍵能力聯盟」,提倡教育革新、投入研究與發展新世紀的學習架構,主張讓年輕人能夠做好準備,成為成功的21世紀個人、公民和工作者。
該聯盟的研究與發現,詳細記載於柏尼‧崔林(Bernie Trilling)和查爾斯‧費德(Charles Fadel)合著的《教育大未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如果出版)一書中。根據《教育大未來》所列,「21世紀關鍵能力聯盟」整理出三大面向的關鍵能力:學習與創新的能力、數位素養、生活與工作的能力。
第一項,學習與創新的能力,包含嚴謹思考和問題解決、溝通與合作、創造力及創新力。第二,數位素養,泛指資訊素養、媒體素養、資訊和通訊科技(ICT)素養。第三,生活與工作的能力,範圍更廣。有彈性與適應力、進取心與自我導向、社交和跨文化合作的能力、生產力與當責、領導力與責任心。
從上述可見伯克與「21世紀關鍵能力聯盟」所強調的許多能力素養皆不謀而合。歸納近幾年來國內教育所提倡的「全人教育」「博雅教育」「通識教育」「服務學習」等概念,也都呼應著上述的教育目標。學生不該忽視培養關鍵能力的重要性,成為大學生的首項功課,不如就從學會自我學習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