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藝術學群

由一元走向多元整合,增加學生跨界能力

王怡棻
user

王怡棻

2013-01-30

瀏覽數 28,650+

藝術學群
 

本文出自2013大學特刊

藝術豐富人生,滋養生命。當社會逐漸成熟,歡迎年輕人適性發展,念藝術也不再是社會中的少數。

藝術學群包含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等科系,不同校系在課程安排上大相逕庭,有以培育師資為主(如師大),有以培養純藝術家為主(如北藝大),也有側重應用層面、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者。 不論發展主軸為何,各校在課程安排上都因應外界潮流,有了新的調整。

其中相當顯著的一點,是由一元走向多元。

以音樂系為例,過去學校在教學上,多偏重樂器演奏技法,演奏曲目也以德奧系統的「正宗」古典音樂為主。

現在學校除了教授古典音樂,也把亞洲、中南美洲、非洲、中東等地的世界音樂融入課表,刺激學生跨界的能力。

另一方面,藝術大學也更強調跨領域的整合能力,學生不只要修習本系的課程,也要修外系課程,如音樂系學生要學戲劇、舞蹈。「藝術走向多元整合,學生對其他領域也應該多方涉獵,」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院長蔡永文說。

此外,藝術系所在國際化也不落人後。

除了在師資上引進外國教授,課程加強國際內容,不少學校也積極提供學生出國巡演、展覽、參加國際藝術節的機會。

「多一次國外演出,學生就多一分被國際看到的機會,」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說,不乏學生因為這些表演被國際經紀人相中,成就未來的發展。

師長解惑

敏銳特質、獨立自主精神和溝通能力不可或缺

Q1>讀藝術學群相關科系,除了要有藝術天分,還需要具備其他特質嗎?

A1 就讀藝術科系的學生 ,一個需要具備的特質,是「永不放棄的精神」。比方,從學好繪畫、考進美術系,到成為畫家,中間經歷的過程非常長,而出了校門,更要面對現實嚴酷的考驗,要有韌性才不會被打敗。

許多表現優秀的藝術科系學生,都具備敏銳、敏感的特質。此外,獨立自主精神與溝通能力也不可或缺。畢竟表演往往不是個人秀,要透過團隊合作才能完成,若有人唱走音或是忘詞,就會影響到其他人。學生必須了解,藝術不是「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讀藝術的學生本質上都很感性,但理性也不可或缺。比方在時間控制、聲音控制、呼吸控制上都需要理性,有時一秒沒抓準、沒跟上,就會毀了整場演出。

Q2>讀藝術學群的科系畢業可以做什麼?是不是薪水都很少,容易餓死?

A2 讀藝術相關科系畢業,並不只有當藝術家一條路,但大多數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如果嚮往穩定的生活,可以修教育學程,到國中小當音樂、美術老師。或是到私人開設的才藝教室,從事教學工作。此外,也能考「文化行政」高普考,進入公家體系,去博物館、美術館、縣市文化中心當公務員。不過,不論是學校或公家單位,正式職缺都相當有限,競爭也非常激烈。

美術系畢業生可以從事各式設計工作,比方去廣告公司、設計公司或遊戲公司擔任美術人員。進入傳播出版業,如報紙、雜誌、出版社當美術編輯。也能開個人工作室獨立接案,能力強者收入往往比一般上班族還高。

念音樂系畢業可以開音樂班,從事錄音工程、配樂、伴奏等工作。也可以考入樂團當團員,比方國家國樂團或國家交響樂團。近年興起的「音樂治療」,也是適合音樂系學生投入方向。

戲劇系畢業生除了一般認知當演員、編劇、導演、劇場管理與技術人員(如舞台設計、燈光、音響)的出路外,還可以去小學教表演課。因為戲劇系學生受的訓練強調溝通及團隊合作能力,要跨足當製作人、公關、在文化團體當行政,或經營藝術經紀公司其實都游刃有餘。能力不同會造成薪水差異,但肯努力都不至於餓死。

Q3>我想念藝術,但全台灣有好幾所藝術大學,我應該如何比較選擇呢?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A3 有意就讀藝術科系的學生,在選擇學校時,可以先了解各學校擁有的軟硬體資源。硬體包括校園建築景觀、表演展覽會場、圖書館等。

好的演奏廳、劇場能讓表演呈現較佳的質感,也能讓學生學習操作與管理技巧。想把藝術讀好,必須有豐富的涵養,如果學校圖書館有充實的人文及藝術類藏書,以及影音視聽資源,對學生都有相當幫助。

在軟體方面,則重在師資,首先要看師生比。在學習藝術科系時,小班制教學效果往往比較好,因為老師有充裕時間針對學生的不同狀況給予指導。

藝術教育的「師徒制」特別明顯,不論美術、音樂、戲劇等都強調師承。因此,若學校有知名教師(比如國家文藝獎得主)駐校指導,或有能力邀請國際級大師來校內進行短期教學、大師班、或示範演出,都是一項加分。比方國際級指揮家小澤征爾、呂紹嘉,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等大師,就曾應北藝大之邀到校內音樂廳演出。

此外,在選擇藝術大學時,也可以把校友資源列入考量。藝術的圈子說來不大,若有同校情誼,學長姐通常都會對學弟妹多分好感、多些提攜,新鮮人發展機會往往會比較好。比方在師培領域,是以師大為主流,在NSO、高市交、國台交等團體,台藝大的校友就占了七成。

學長姐領路

擔綱音樂演出,深刻了解表演藝術的現實

「雖然我念的是藝術,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薪水絕對不只有22K!」1991年生的台藝大音樂系大三生張學翰肯定地說。

外型清秀、常露出靦腆笑容的張學翰,國小、國中一直都就讀音樂班,與生俱來的音樂天分,讓他從小彈得一手好鋼琴,廣受親友師長稱讚。在進入華僑高中後,張學翰逐漸確立了未來的方向,把台藝大當作第一定志願。

因為天生音感佳,加上識譜、背曲速度快,張學翰決定主修聲樂,副修鋼琴。為了順利通過音樂系試唱、聽寫、樂理等一連串專業的考試,他在高二時開始拜師學聲樂,高三時開始補習樂理與聽寫。皇天不負苦心人,他在兩年前順利考上了。

張學翰的夢想還很多。立志在未來成為獨當一面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在各大劇團擔綱演出的他,深刻了解表演藝術工作者收入不固定的現實。於是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張學翰就積極運用所學,開始打工接案、累積儲蓄。

他表示,自己每週六都會去音樂教室教鋼琴,從早上10點教到晚上7點,平日還會接伴奏的外快。「生活雖然累、幾乎沒假日,但一個月能賺2萬多,值得!」張學翰坦白表示,自己是在存好畢業後的「戰備基金」,讓自己在實踐夢想時沒有後顧之憂。

課後活動多采多姿

除了平日的課程引人入勝,藝術科系學生課後活動更是多采多姿。「戶外演出的cases非常多!想參加不愁沒機會,」張學翰肯定表示。比方他在大二時,就跟著系上參加了政府的「春宴」。在這場國宴表演上,台藝大音樂系全員出動,在數百位來自各國的重要嘉賓前演唱山歌、a cappella等多元歌曲,受到現場來賓一致讚揚。

此外,張學翰還曾隨系上去哈爾濱訪問、到非洲表演,大大開拓了眼界。「只要系上有對外演出機會,可以盡量去爭取,」張學翰表示,多上台演出,可以磨練台風,也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能力。

學習生活豐富有趣

回顧曾經修過的課程,張學翰表示,音樂系主修聲樂的學生,一年級必須修和聲學等必修課,以及哲學、心理學、藝術學等通識課,課業堪稱輕鬆。

二年級要修西洋音樂史、中文藝術歌曲等主科,還有許多選修科目,如「音樂劇排演」。三年級開始要修指揮學、曲式學、對位法、西洋藝術歌曲等專業科目,學習生活非常充實豐富。

「學校有開許多很棒的課,幾乎每學期我都超修,」張學翰說,音樂系一學期必修16學分,他今年足足修了27學分。

其中,張學翰對「中文藝術歌曲」尤其印象深刻。在這堂必修課中,學生們要練習用聲樂唱法演唱藝術歌曲,還要嘗試不同唱腔,十分有趣。「老師選的藝術歌曲都很好聽,但平常一般人不會去唱。在課堂上大家一起練習這些歌是很享受的,」他由衷表示,自己是「樂在上課」的學生。

與老師交流請益有助就業

張學翰認為,「學科上認真學習,課後多向老師請教」,是藝術科系學生畢業後獲得良好發展的不二法門。因為在表演藝術領域,「人脈」非常重要,如果有老師幫忙介紹,畢業生不論在求職或打工接案上,都可以省許多力氣,在學時也可以獲得額外的學習體驗。他建議,學生若有餘暇可以爭取當小老師,增加與老師的互動。「如果你表現好,老師會給你磨練的機會,」張學翰回憶。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