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漢鼎亞太總裁暨創辦人徐大麟
與談人
美通無線通訊董事長 王維嘉
中華電信董事長 呂學錦
臉書、Twitter的崛起帶動了新一波網絡時代的熱潮,更讓移動裝置與社交媒體成為此時此刻的新顯學。華人峰會的第二場論壇,就以「雲計算、移動與社交新媒體」為題,探討在社交媒體百花爭鳴之餘,是否也能找到嶄新的商業模式。
本場論壇的主持人為漢鼎亞太總裁暨創辦人徐大麟,他指出,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銷量已遠遠超過個人電腦,移動產品上網占全球流量已12%,社群已形成一股嶄新的力量。創新工廠的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也因其網路與數位的專業身分,在此場論壇帶來意料之外的分享,提供了另一種嶄新的視角。
延續李開復的主題,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分享了台灣網路創新的現況,美通無線通訊董事長王維嘉,則由社會影響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微博做為一個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對大陸社會產生的衝擊。現場觀眾提問時,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也表達對社交媒體和網絡發展的看法,並提出了有關於創投的分享。
徐大麟 行動上網影響社會文化
過去幾年全球改變得太快,尤其在通訊這方面,個人電腦的成長一直在下降,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則不斷上升,移動產品的上網對社會、生活、文化都產生許多影響。FB在10月初公布數字,他們的用戶已經達到6億多,成長速度非常快速。現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想要使用社交媒體,但從生意的角度來說,仍然還沒有找到可行的商業模式。大家都知道幾個月前臉書的上市可說是失敗了,今天我們將有機會從投資和商機來商討一下問題在哪。我特別請開復兄分享一些意見,因為他在中國的微博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也對數位世界非常了解。
李開復:臉書的價錢上漲和下跌,完全是資本運作的遊戲,上市價錢太高了,當然就會下來,但臉書的價值是絕對不容低估的。臉書對用戶的黏著度、控制力是我們沒辦法想像的。使用者把資料、照片、關係鏈都存在上面,而且臉書後台的Big Data可以做各種方式的運用,所以我認為臉書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有關社交媒體的商業模式,可以回顧互聯網是怎麼賺錢的。互聯網有四個商業模式,一個是入口網站,例如Yahoo、新浪。第二個是虛擬貨幣,例如網路遊戲,或者像騰迅的QQ這類的東西。第三種是電子商務,B to B 或是利用平台從中收費。最後一個就是廣告,由Google開始帶動,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
入口網站,行動上網大商機
在移動裝置上的商機,入口網站機會應該是最大的。手機就是一個入口,這個入口是不可避過的。還有App Store也是個巨大的入口,當然會有一部分被蘋果、Google霸占,但這部分在中國大陸還有許多發展的空間,因為Google目前還沒辦法在大陸運用他的商業模式。
靠虛擬貨幣的方法跟個人電腦是很相似的,但這不僅是用戶付費,還有其他變通的方法,電子商務上就有許多改變。過去的電子商務偏向實體,買了之後貨到付費,未來的電子商務會更服務取向。我們的購買只有30%是實體,70%可能更多是服務產品,我們稱為on to off:online to offline。用戶找到服務就有付費的機會,因此移動互聯網可以利用這種特性,帶進使用者找到最近的據點,並提供服務,包括便利商店、電影院都可朝這種模式進行。我認為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一定會形成,只是要有一點耐心。
呂學錦 全球化,是台灣擴大市場的最好商業模式
剛剛開復講到的概念,其實就可以用英文六個字母來談,就是SoLoMo,social、location跟mobile。
台灣有一家小公司,差不多五年前開始,這家公司到2012年6月為止,營業額是1億4500萬,市占率已有39.2%,會員人數已超過150萬。主要的業務是餐飲、美食推薦,也有團購折扣和宅配等的服務。這是在台灣利用SoLoMo經營的年輕創業商家,所以商業模式做對了就有機會。
MIT的教授分析,社群網絡活動的產值是會員的數倍,假設你有N個客戶,可能會創造出的活動會是2的N次方,而商業模式就是要從這些龐大的活動中,找到價值,也給予我們新機會創造新的可能。
大陸人口這麼龐大,但目前也都還沒找到成功的商業模式,而台灣人口這麼少,只有幾百萬人,我們該怎麼做?唯一的方法就是全球化,現在我們開發新的軟體和平台時,都要求同仁能開發不同語言系統介面的使用方法,以期可以接觸到更多使用者,創造更多的網路上的活動。
徐大麟:中華電信的Big Data是否已經布局了?
呂學錦:我們已經注意到,也開始嘗試做一些功課,至於是不是已經準備好也做到了?還沒有。這是一個新的機會,等待更加努力。
徐大麟:剛剛呂董事長一直提到,在世界競爭中,台灣因為地小人少,因此在這樣全球化浪潮中,有什麼樣的應對方式?對此又有什麼樣的觀察?
商業四化:服務化、科技化、國際化、特色化
呂學錦:我們在網路上要發展任何商機,沒辦法把眼光只放在台灣的市場。一定要「立足台灣、放眼全球」。現在政府也在推「商業四化」:服務化、科技化、國際化、特色化。其實我們把這四化綜合一下,就是兩件事情而已。一是運用ICT革命帶來的機會,第二個就是國際化、全球化。全球化最容易切入的就是cyber space,把整個寬頻網路當成通路,可以用各種可能的行銷方式,讓全球都成為你的市場,我覺得這是台灣的機會。
另外一方面,ICT可以幫助企業、政府很多事,在此同時,還能獲得許多額外的好處,就是今天說的global change(全球變遷),這加一個字就成了global climate change(全球氣候變遷),也就是現在最重要的議題:節能減碳。這些透過ICT都可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這也就是施振榮董事長王道經營所說的「永續經營」。
徐大麟:台灣當前環境下,能不能出現像Google這樣的公司和人才?
呂學錦:這種事情是可遇不可求。你求都求不到,碰一下就跑出來。回頭問一下徐董事長,當年在台灣創造了蓬勃的投資環境,造就IT產業,現在看來創投創新扮演重要角色,您的看法如何?
徐大麟:我們那時候是follow「老二主義」,我們沒有把錢投到R&D,而是將manual factory(手工製造業),台灣這個路是走對了,但我們現在應該要邁入下個階段,就是創新。
呂學錦:為了創造創新的環境條件,我們公司已經連續三年舉辦創新競賽。去年有超過一萬個團隊參與這項比賽,今年更超過兩萬個。從這個現象看來,我們的社會已逐漸形成一個創新的環境和氛圍。我相信雖然可遇不可求,但假以時日,會出現很有價值的創意。
王維嘉 藉由社交媒體進行權力轉移
我來分享一些社交媒體對社會的衝擊和影響。未來30年,大陸將和台灣一樣,進入社會轉型的階段,因此這個轉型可能會對全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媒體,在這樣的變局當中,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大陸是全世界手機最多的國家,有大約10億用戶,而互聯網大約5億用戶。大陸是移動互聯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但卻也是新聞管制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兩個極端的張力下,微博的出現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共事件,可能是大陸在過去10年互聯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像李開復在微博上擁有數千萬粉絲,但《人民日報》粉絲只有250萬,也就是說《人民日報》在微博上的影響力只有李開復的1∕15。
這說明了微博的力量有多大。我們在2003年曾對用戶做了一次調查,經過簡單的計算後,可以算出一條短訊可以在一天內接觸到1億人 。當時我們就得出一個結論:人類再也不會發生一次大瘟疫,因為簡訊傳播的比病毒還要快。而微博比當時的簡訊更快,具有強大的現場感,當時發生、當時知道。
網路時代,公民行動可實現
這產生了兩個效果:官方說,不要相信謠言,但一個星期後謠言都被證實是真的,這就是所謂「謠言遙遙領先了預言」;第二,一切事物發生得太快,政府部門的層層上報還比不上網路消息的擴散速度,王立軍的事件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官方完全沒有任何時間做出任何有效的詮釋,因此幾乎可以說,部長官邸裡的小保姆,消息都能比部長還靈通。微博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公民參與,薛蠻子的「微博打狗」「免費午餐」「大病醫保」,如果沒有了微博,就很難發動。
過去這樣全國性的公民行動,幾乎很難發動,但網路時代使權力得到更公平的分配 ,從知情權、傳播權開始,最後是參與權,這是大陸現代化轉型最重要的一步。大陸的工具技術沒有問題、從辛亥革命至今的民族認同也沒有問題,但我們仍然不像台灣一樣擁有真正的公民權,而微博是推動並確立個人權力最有效的方式。所以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媒體,將在中國現代化的轉型中,產生最大的作用。
我常在想互聯網究竟為什麼成功了。網路在美國發揚光大,但全世界最早開始使用的網路的卻是法國,1960年代時,他們就會利用網路訂電影票、火車票。但最後互聯網為何卻在美國崛起?因為網路本身就是一個沒有中心的媒介,這和美國的自由思想非常契合。今天美國依然是一個反極權、反政府、以基層個人為主的社會,網路的特性,非常適合美國的社會氛圍。1990年代,網路剛進入大陸,就有人提出要搞中國的互聯網。當時中國的互聯網最大的計畫,是上海在線、成都在線、每個省郵電局都有一個門戶,但最後全部都死了,活下來的是新浪、搜狐、網易。 創新,都非由政府推動成功。
中國政府過去幾年來,花了很大的心力在這上面,而且不是嘴巴上說說而已,投了上千億甚至上兆資金。但今天中國在高科技產業領先的公司,如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和政府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創新這件事,至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是由政府強力推動而成功的。當然政府的幫助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強勢過分的推動,有時反而會起反作用。
徐大麟:王董事長剛剛提到有關微博在大陸的發展和對社會的影響。但反過來說,是不是有可能過度發展形成一種民粹?另外有人提問,現在的世界變遷太過快速,尤其網路、科技、數位日新月異,令人非常擔心,到底該怎麼做,才不會被時代淘汰?要怎樣才跟得上變化的腳步?
王維嘉:今天中國政府在資訊上有這麼多負面的問題,隱私、控管等,我覺得這與個人權利息息相關。我1980年代到美國,讓我最不理解的是,這樣一個高度強調個人主義的國家,為什麼大家的公德心都這麼好?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天天強調紀律、統一,為什麼大家吃公家的、拿公家的、偷公家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這個社會如果不尊重個人,個人就不尊重社會。今天我們如果不尊重個人權利,個人就會感受到被壓迫,所以會將之發洩回社會之中;如果我們真正尊重個人權利,我相信中國人民絕對不會不如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台灣的社會發展相較之下更健康、更完整,我相信這就是台灣人民素質比大陸更好的原因。第二個問題,怎麼跟得上?我想,就是「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