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轟動全球的「台日產業合作訪問團」中,在企業家出訪代表中,如果第一男主角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那第二男主角就非友嘉集團莫屬。友嘉是台灣最大的工具機廠商,去年集團營收610億台幣,工具機事業營收348億,在台日合作進入高峰期的氛圍下,總裁朱志洋最近忙到翻。
在參訪期間,友嘉和日本上市工具機大廠和井田製作所,進行合作投資簽約儀式,宣布成立「和井田友嘉精機」公司。在這之前,友嘉已和日本企業合資了11家公司,年底如果順利,合資公司會破20家。另外併購兩家中型機械廠,還有3家在洽談併購中。
而等著和友嘉洽談合作的日本工具機公司還有10多家。實在邀約太熱絡,朱志洋只好抱歉說:「友嘉人力有限,我個人時間也不夠,無法再處理這麼多新案子。」結果日本企業都願意等,據說排隊見他的日本企業家,最晚已排到明後年了。
日本曾是世界第一大工具機製造國,還不過5年前,日本人眼裡也沒注意到台灣廠商。但最近不一樣了。日圓升值,使得很多大陸廠商的訂單被台商、韓商拿走,而大陸目前是工具機全球第一大消費國,占四成的市場,重要性不言可喻。
若讓日本人與大陸人直接合作也是高難度,除了南京大屠殺等歷史情結,朱志洋解釋,因為大陸廠商會講大話,對品質的要求,可能「說得到,做不到」日本人的要求。
種種評估後,讓日本人理解到,如果不和台灣合作,會吃不到大陸市場。尤其是在ECFA後,台灣工具機出口大陸已免關稅,但從日本出口大陸,卻要9.5%關稅,又吃一次虧。
優勢互補 合資公司100%成功
另外,台灣企業與日本企業間,絕對可以優勢互補。「日本需要友嘉的管理、降低成本及經營產品通路的能力,」朱志洋指出,過去和友嘉合資的日本公司都「百分之百」成功,非常賺錢,而且友嘉的誠信已被驗證。再加上友嘉的大陸通路優勢,成為日本企業的熱門合作對象。
例如友嘉併購的「竹內」,專做雷射、印刷電路板的鑽孔機;另外併購的Sakasaki,併購後改名EMC,做的則是精細的雕刻機,例如英鎊、人民幣鈔票上的人頭圖樣。友嘉原本已簽約要購買一家做自衛隊船舶發動機設備的公司,結果日本政府不同意,案子胎死腹中。因此友嘉將避開國防、航空等高敏感性產業,專找做3C、民生產品的中型機密機械公司。
台日合作中,日本企業則可以給台灣技術提升的機會。「日本的產品比台灣高三至五個檔次,合作對友嘉產品技術提升很有幫助,」朱志洋說明,如果日本同樣產品賣1000至1500萬台幣,台灣製造才賣200至500萬,差距極大。
併購日企 提升台企技術檔次
然而,經過長年發展,台灣有些工具機已做到和日本精度差不多,卻價格低很多,這對日商也是合作的誘因,因為透過採購台灣零件和機台、共同採購,可以降低成本。
事實上,近幾年友嘉合資與併購日本公司,已讓技術再上一個檔次。朱志洋舉例,與丸紅(日本前五大)已合資第二家公司,做高階技術機器,賣給車廠,一台機器賣4500萬台幣至4.5億,附加價值很高。丸紅採購友嘉的設備,賣回日本,而友嘉則代理丸紅產品在全球行銷。
引進日本高單價產品到台灣,對台灣品牌、形象、技術,也有提升效果。目前台日傳統產業合作的指標案例,是今年3月由丸紅、西鐵城宮野、和井田三家日本上市大公司,合持55%股份,另外由友嘉持有45%股份,共同合組新公司:「和井田友嘉精機」,總部將設在台中,生產光學磨床,用於戰略性物質如軍用、航空等產業。
台日機械廠商間的關係近年急遽加溫,除了友嘉,還有更多低調進行中的案子沒有曝光。台日精密機械業間的合作,正進入史上最暢旺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