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除了學歷,更要碩士「學力」

畢業證書不是就業保證書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2012-09-20

瀏覽數 32,750+

除了學歷,更要碩士「學力」
 

本文出自遠見2013研究所指南

78年次的王哲夫今年6月剛從淡江大學物理系畢業,9月將成為清華大學物理所碩一新生,他說自己其實大學一年級起,就開始準備上研究所了。 大學在校期間,他努力讓自己成績保持在一定水準,大一、大二時,玩性還有點重,也瘋過不少社團和課外活動等,但從大三開始強烈規定自己不准翹課,每上完一次課,最晚都在兩週內複習完該堂課程所學,為了準備研究所推甄時,每道數學習題至少都做過4、5遍以上。

其他同學都是升上大四,才參與專題研究,王哲夫大二時就進實驗室做專題,雖然一般物理系不像餐飲系將企業實習列為必修學分,但他暑假時自已跑去科技公司參加企業實習計畫、順利搶到為數不多的實習名額。王哲夫的危機意識感很強,因為他認為大學所學不足以為自我加分,即便有了碩士學歷,在他的這一代也不代表具備競爭優勢,「碩士學位會是基本條件。」他說。 有人戲稱大學的英文「University」,中文諧音是「由你玩四年」,年輕的大學生被形容成怠忽學業的玩樂主義者。但看看像王哲夫這樣的大學生,和他一樣深具危機意識的大學生,其實並非稀有動物。以前多半從四年級才開始做升學和就業準備的大學生們,現在都至少提前一年,從大三開始,忙著為自己的未來出路做打算。

碩士到底是不是求職門檻?

大學生會焦慮不是沒有原因的。廣設大學、人人都是大學生的現況,早已是大家琅琅上口的「教育奇蹟」。大學生面臨著競爭力低落、素質下降等種種惡評,而如今學歷浮濫的現象更逐漸往研究所階段步步逼近。 100學年度教育部統計,全台148所大學校院,有136所設有研究所,覆蓋率破九成,研究所家數達3326家,又以工程、商業及管理、教育學門,三類的研究所數量占前三高。

近10年的碩士在學人數變化,從2002年的10.3萬人到2011年的18.4萬人,成長率78%。每年「出產」的碩士畢業生,更由2002年2.6萬人,增長到去年突破6萬人,成長率達131.8%!年年釋放出這麼多碩士人力,改變了職場就業的供需市場,大學生被嚇得頻頻往研究所大門擠,擔心只有大學學歷將難以在職場生存。 然而,根據《遠見》與104人力銀行最新調查「2013企業最愛研究所評鑑」,83.9%的受訪企業否定「碩士為求職門檻」的說法,數據與去年的結果相去不遠。

產業間對此的看法各異,法律/會計/顧問/研發業認為「是」的比例為各產業中最高,屬於科技領域的半導體業、電腦及消費性電子業、光電及光學業,皆有兩成以上的企業認同「碩士為求職門檻」;反觀最不同意的是旅遊/休閒/運動業和醫療保健及環境衛生業。就觀念來說,多數企業認同碩士並非就業的必要條件,奇怪的是,真正到雇用人員的關卡時,又未必是這麼一回事。

詢問過去一年間有招募新進人員的企業,是否考慮優先錄用具碩士學歷者,回答「會」與「不會」的比例各占半數,雖然顯示碩士只對一半的企業具吸引力,但拿去年的數據相比,回答「會」的比例略顯上升,碩士學位具備職場優先權的現象似乎正在回溫。進階到未來一年預計招募新人的企業,是否會優先錄取碩士畢業生?41.5%的企業給了肯定的答案,比例已較去年的25.8%明顯提升,碩士優勢再起的情況更加顯著。 當中還是以半導體業、電腦及消費電子業、金融投顧保險業等,優先錄取碩士求職者的占比偏高,旅遊/休閒/運動業和餐飲業則都不到三成。不過,在過去一年有招募人才的企業裡,也有近四成沒有雇用碩士求職者,主要原因除了「公司規模較小,沒有需要」「職缺之工作性質與內容不適合」以及「碩士畢業生要求薪水較高」也列在前幾名,其中更有企業不雇用碩士是因為公司偏好從大學生培育人才。

碩士證書不等於就職保證書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儘管企業看待碩士學歷帶有加分效果,但碩士證書不等於職場的就業保證書。看看主計總處7月公布的調查,失業總人口來到49萬人,整體失業率升高到4.37%,比6月略微上升,失業狀況持續惡化。青年勞動聯盟分析,尤其是碩士以上的高學歷失業最嚴重,碩士畢業後平均超過三個月才能找到工作。 高等教育機會擴張,引來培育過剩、連帶產生就業問題,儼然是國際現象。鄰近國家,如南韓、大陸都有類似病徵。

南韓統計廳今年發布的雇傭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第二季具大學以上學歷的就業者突破1019萬人,此數據在30年來激增九倍。大陸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8月中報導,根據《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自2009年起,碩士研究生就業率連續3年輸給了大學生。研究生就業率連續下降,有人形容,碩士證簡直要變成了「待業證」。對岸甚至出現「海投」一詞,講述求職者投了眾多履歷但仍找不到工作,報導中提到一位華中師範大學法學碩士,他一共投出去200多份簡歷,結果也只收到6個面試回覆。2003年中國大陸研究生招生總數為26萬多人,而2012年已經上升到58.4萬人,10年裡成長了一倍,其中碩士生就占51.7萬人。

學歷與競爭力須同步提升

回頭看看台灣的碩士生,不該以學歷證書自豪,反而要多想想自己有哪些優勢足以勝出。仔細比較一下「學士與碩士的20大能力PK」表,顯然在許多能力方面,如創造與創意能力、危機應變處理能力、主動積極的態度等,企業回答「兩者表現差不多」的比例都超過六成,顯示企業眼中評價學士和碩士的表現並無太大的區別。 這對研究所學生是一大警訊,如何拉大自身的能力價值,讓學歷與競爭力同步提升,學生可不能輕易鬆懈。

要讓兩年的碩士生涯不虛擲有很多方法。配合系所的教學腳步,扎實建立發掘問題、磨練蒐集與閱讀資料的技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研究能力,還別忘了接觸外界資源,了解產業的實務運作,透過產學合作、參與實習,甚至爭取海外交換和短期學術交流機會,加強外語溝通力,拓展國際化的視野,都可為實力加值。就算暫時還不想進研究所,選擇先入職場磨練,碩士在職專班的制度,提供另一條進修管道。

至於哪些產業可以先升學再就業?哪些產業適合先就業再升學?看看企業提供的「過去一年雇用碩士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的職務偏好」表,在本刊的後續篇幅也有相關報導。如果學歷代表面子、實力就是裡子,外在美往往能吸引人的第一目光,但沒有內在美為基礎,可能終將淪為不耐看的花瓶。

「拿著碩士學歷來應徵,我就會用碩士該有的等級來審核你,」台灣黛安芬公司董事總經理康翔泰以一句話,點醒學生不要有碩士學歷迷思。以他在企業用人面試的經驗,常遇見空有漂亮學歷的碩士求職者,溝通表達、外語能力、專業度等,表現都不如大學畢業生,反而適得其反,讓碩士成了扣分的關鍵。

大學畢業了,要升學、還是要就業?不如先問問自己,未來想走哪條路、為什麼需要讀研究所,找到自己的興趣(喜歡什麼)、專長(能做什麼)、與職涯(想做什麼)的黃金三角,不管學歷高低,都能譜出完美結局。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