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說年輕人是「失落的一代」,我覺得講出來的人就應該負責,及早為下一代未雨綢繆,並且設法提供舞台,讓年輕人看到希望。
我身邊的年輕人,目前狀況都還好,不致「四不一沒有」(不婚、不生、不養、不活、沒希望),但的確有晚婚、少生現象。
半盲文化,帶壞年輕人觀念
最近台灣社會有很嚴重的「半盲」文化,大家只看到「現在」「有形」「直接」的東西,對於「未來」「無形」「間接」的價值比較忽視,等於看東西只看一半,包括政治和媒體,都是一大堆沒營養的訊息,年輕人根本無法開拓眼界。
靜下心來想,我們應該考慮不同面向的價值,尋找新的典範,讓年輕人不要被帶壞了。與其講「一代不如一代」,反而該檢討現在當家的這代。其實目前年輕人的知識跟眼界遠超過我們的,只是一直處於半盲環境。
很多人批評他們延後就業、年紀一把了還不獨立,但我覺得那可能是「大器晚成」!累積的能量會更大,關鍵是能不能給他們適當的環境去發揮。
不過,年輕朋友也要有自知之明,要替自己負責,不要一天到晚抱怨外界,我自己就從來沒空抱怨。不是忙到沒時間抱怨,而是我限制自己不能抱怨。因為那沒有用、更幫不上忙。既然沒好處,幹嘛要做(抱怨)?
現在社會上一大堆人專門做「損人不利己」的事,就是不斷抱怨。其實要提出建設性的作法,一是要提出解決的建議,二來對自己的行為也要導正,盡到綿薄之力。但大部分人都是隨波逐流,連負面事情也跟著按「讚」!
其實,掌握環境也是一種能力。年輕人應該先適應外界環境,抓住正確的價值觀,在歷練中學習,進而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開創一片天地。
適應既有環境,再改變環境
很多企業都說,年輕人似乎不愛進製造業了。但如果沒有累積這些經驗,先做過枯燥的工作,以後如何歷練、成長呢?
台灣產業的確該往創意、活潑的方向走,但目前客觀環境還不成熟,沒有那麼多理想職位給年輕人,必須大家一起努力創造。
我30多年前創立宏碁,請高學歷的碩士、學士當業務,也被很多學者批評:「學校培養人才這麼多錢,怎麼跑去當業務員?」
那時的社會氣氛是,既然念完高等教育,接下來就該繼續深造,到外國學校教書或從事研究,因為留下來根本沒什麼機會。但我認為,必須先擴大電腦市場的需求,未來才能容納那麼多工程師,所以寧可接受批評,自己創造一個環境。直到今日,藝文界也有類似狀況。
年輕人應勇於面對挑戰、承擔風險,一點一滴地累積。如果沒有適合你發揮的環境,要嘛自己創造一個環境;要嘛就一直等,然後過得很鬱卒,整天在家當「廳長」(指守在客廳發閒)。
現在市面上有的工作機會,是老天爺安排的、要讓你歷練的,先把這個工作機會做好,提高信心、建立信用跟戰績,一步步培養能力。工作是勉強不來的,如果只是為了糊口隨便找份差事,那種環境不會讓你成長,最後只會高不成、低不就。
在知識經濟的推演下,簡單的工作只會愈來愈不值錢。要提升工作者的價值,第一要具備學識,其次要有實務操作能力,我最近推動「學士(識)黑手」概念,就是這樣來的。
這幾年,德國就是這樣在走,實務能力很強,又有知識成分。實務不僅指技術操作,還包括管理實務。台灣的人少,而且每個人都讀大學,加上企業基層工作都借重海外,所以我們的價值應該揮發在具備工藝的工作上。
學識+實務 推高價學士黑手
我呼籲,把台灣慣用的「代工製造」模式,改名為「研製服務」,改變大家對製造業低附加價值的刻板印象。因為學識黑手的市場需求,比不學無術的學士大得多,待遇也會高很多。
台灣未來要拚研發、創新,前期的研究、設計,還有推向市場前的試量產階段,都需要大量的學士黑手,產量不用很大,但工作的附加價值很高。
凡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know-how密集的產業,或講究良率、效率、品質可靠度的製程,都應該留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