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很多年輕人有來自父母的壓力,但這些壓力沒有紓散的地方。主要原因是台灣太小,年輕人走不出去,如果要離開就要飛出去,成本很高。
因為出不去,留在島內的青年焦慮就無限擴大,苦悶無處發洩,只能在網路上發言、討論,卻沒有積極的把網路做為解決焦慮或改變的方法,變成一種「廉價的逃避」。
我認為,父母還是可以教育的,就像李安的電影《喜宴》,中國的親子關係沒那麼輕易打散。年輕人在實踐自己志向的時候,通常最終阻礙是父母,但與父母溝通的時候,很重要的是要堅持自己想要的事情,而不是輕易放棄,然後處於不快樂狀態。
像我自己,並不是資質很好的人,只能一次次把小事做好,在台灣一片「盲目比快」的邏輯裡,我發現「慢」的好處。因為慢,我可以選擇一條比較少人走的路,最後還有點成績。
一開始走的路愈崎嶇,對未來愈有幫助
這不是說,年輕人就不需要競爭,而是告訴大家,人生應該要贏在「終點」!贏在起跑點只是一齣「自己嚇自己」的荒謬悲劇。對年輕人來說,一開始走的路愈崎嶇,對未來愈有幫助。
比如說,參加「樂生運動」的青年們,很多都是碩博士生,為了樂生,他們的論文可能得擱置四、五年。
你說那幾年是被耽誤嗎?可是,他們密集地接觸社會、直接面對國家權力,這些都是課本認識不到的。
這些東西裝在他的口袋,使他們的想法跟思考,在同世代絕對是出類拔萃的。
我相信將來他們會很有出息,因為他們年輕時就已經投入、瞭解社會,而且不怕找工作的時間比別人晚,甚至有很好的資質和想像力可以帶領社會前進。
年輕人想走一條別人眼中不一樣的路,是種嘗試。但現在台灣年輕人好像連嘗試都不敢了。我們真的需要鼓勵年輕世代,多走不一樣的路。
年輕什麼沒有,但就是有時間,這些時間都可拿來實驗。多花時間發現自己,這不是浪費時間。就算最後還是回到原點,也不過慢人家幾年而已,從頭開始,還是ok的!而且你這幾年的經驗,更是別人拿不到的。
但轉機不會自動發生,年輕人必須自己走出去。